大江热议:别让城市管理“审美霸权”稀释市井“烟火气”
河北廊坊三河市一纸“红黑蓝三色禁令”,让蜜雪冰城的红底白字招牌变成灰底白字,也让全国网友再次见识到城市治理中的“魔幻操作”。这场争议,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城市管理中“整齐划一”思维与商业生态多样性的深层冲突。
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商户禁用红、黑、蓝三色,却拿不出正式文件,仅以“城市规划”为由口头传达整改要求。这种权力越界,本质是将公共治理异化为“领导意志”的体现。“禁令”的实质,是权力任性,是用官僚主义替代市场选择。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黑色代表庄重,蓝色寓意科技,这些基础色构成商业品牌的核心识别要素。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是其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强行改为灰色后,消费者直呼“像山寨店”。
如此“禁令”并非孤例。沈阳大东区将商铺招牌统一为黑底白字,被网友调侃“蜜雪冰城变蜜血殡城”;西安某商业街将商铺招牌改为黑底白字,市民吐槽“像灵堂”。这些“丧葬风”招牌事件的频发,折射出城市治理病灶:“懒政思维”作祟——城市管理部门选择“一刀切”这种最省力的管理方式,本质是将城市治理简化为“刷墙换招牌”的面子工程;程序正义缺位——三河市政策执行中既未公开规划文本,也未组织听证,违反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商业生态受损——商户更换招牌需要成本,无疑增加中小商户经济负担。
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破解“商户牌匾颜色禁令”从“权力美学”到“共治美学”的困局,需从多方入手:一方面要程序正义先行,立即暂停整改要求,待规划文件依法公示并听证后再实施;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共治体系,组建含商户代表、设计师、法律专家在内的市容管理委员会,杜绝“闭门决策”。
城市不是标准化的工业品,而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当行政权力以“美化市容”之名碾压商业生态时,失去的不仅是招牌的色彩,更是城市的温度与活力。唯有将“共治”理念注入治理基因,才能让城市既容得下蜜雪冰城的“红”,也装得下市井烟火的“多姿多彩”。
(刘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