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从“等风来”到“借风势”,山歌响处见真章
4月13日晚,随着《我的祖国》旋律响彻赣江两岸,“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南昌站”落下帷幕。然而,英雄城“文旅生长”的回响仍在继续。从“音乐+文旅”的深度融合到“流量入口”与“消费转化”的精准联动,南昌以一场演唱会为契机,书写了一幅文旅经济发展的新画卷。这不仅是城市文化赋能的生动实践,更是文旅融合从“一夜狂欢”到“全链激活”的深刻转型。
演唱会不仅是音乐的狂欢,它更是一座城市与游客之间的双向奔赴。南昌深谙此道,将刀郎演唱会作为“流量入口”,通过文旅联动政策将“听山歌、游古村、品美食”串联成一站式体验,释放出“音乐+旅游”的消费潜力。“刀迷”来南昌看演唱会,不但能顺便去尝尝鲜美的瓦罐汤、白糖糕,还能在赣江两岸的声光水影中打卡滕王阁灯光秀,再逛一逛万寿宫、游一游凤凰沟。数据显示,2024年南昌国体中心举办演唱会27场,累计观演人数近80万人,跨城观演人数占比68.9%,直接拉动消费约16亿元。刀郎演唱会更是刷新纪录:首轮开票43.2万人抢购,二轮开票吸引55万人参与,上万张门票数秒售罄。这些数字背后,是文旅消费从“单一娱乐事件”到“全域文旅入口”的裂变效应。
然而,流量只是起点,转化才是关键。南昌通过文旅优惠政策,将演唱会的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消费黏性。歌迷持演唱会门票,可免费游览滕王阁、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9家国有A级景区,甚至联动新余、吉安等多地景区,形成“一张门票游多地”的联动效应。这种“流量入口+转化漏斗”的模式,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让“看完就走”的游客变成了“来了就不想走”的深度体验者。
流量的涌入,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的吸引力,更是服务的承载力。南昌在这场演唱会中展现了“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城市精神。从交警实施分级交通管制到地铁2号线加密班次并增设“演唱会快捷通道”,从社区开放私家车位共享到市民自发为外地歌迷提供引导服务,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出城市的温度与担当。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专门在国体中心开辟了1.8万平方米的“粉丝广场”,可同时容纳3万人,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大型集会于一体。7个外场舞台的设置,让无法进入内场的歌迷也能感受到演唱会的热烈氛围,而室内攀岩、羽毛球馆、滑板轮滑等体验区的开放,则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这些服务不仅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更成为城市口碑的“容器”,为南昌赢得了全国歌迷的高度赞誉。
演唱会的火爆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南昌有关部门已启动“山歌经济”长效计划,围绕“文化强市”“旅游强市”两大战略,打造“全球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新高地、全省旅游中心地”。从促消费、优消费、旺消费、活消费、稳消费五个方向发力,南昌正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旅生态。
在场景焕新方面,南昌将引导各县区围绕“一县一街”,打造1至2个标杆文旅消费街区,丰富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演等“新夜态”,为游客提供更多城市新场景。在提振产业方面,南昌继续落实“百县百碗”“百县百店”“百县百街”文旅消费季,安排240万元联动OTA平台发放文旅消费券,推动文创商品品牌创建,研发融入南昌元素的国潮国风产品,布局高端餐饮、沉浸式体验空间、“首店经济”“国潮经济”等新业态。这些举措不仅是对文旅消费的短期刺激,更是对城市文旅产业的长期赋能。
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也是“山歌响起的地方”,南昌以文化赋能,刷新城市形象,创新消费场景。从“等风来”到“借风势”,南昌以流量为入口,以服务为容器,以文化为内核,以长效为保障,实现了从“流量争夺”到“留量深耕”的转变。(大江时评特约评论员 李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