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市:立体式普法绘就基层善治新画卷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庐山市以法治庐山建设为总抓手,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积极探索普法新模式,助推法治宣传走深走实,不断夯实普法依法治理根基。
以拓展法治文化阵地实现“耳濡目染”
近年来,打造宪法主题公园、民法典主题公园、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乡村同行法治示范点等涵盖公园、广场、文化长廊、校园、小区、景区、商会等多种丰富类型的法治文化阵地,满足群众对法律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在日常生活各种场景的耳濡目染中增强法治意识。将法治元素融入农家书屋、村民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构筑村庄法治“微”景观,利用“村村通”小喇叭,开展法治“村村响”活动,打造“耳边上”的法治文化,实现乡(镇)法治文化阵地、村(社区)法治宣传阵地全覆盖,提高法治宣传的辐射面。
以特色法治文化作品实现“春风化雨”
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家风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结合,创作了《民法典家庭宣传小分队》《围庐夜话学宪法》等西河戏非遗文化作品,以及星子民歌《普法之歌》、音乐快板《赞普法》等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作品,并经常性开展表演,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近距离了解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让法治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聚人气。
以丰富线上普法体验实现“潜移默化”
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范围广、延伸触角长的优势,依托微信公众号“法治庐山”专栏每月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以案释法,开辟抖音官方普法账号每周发布普法微视频,向公众普及法律常识,打造指尖上的微宣传、掌心上的微平台,实现学法零时差、零距离。开发“庐易法”微信小程序,公布有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行政复议服务中心、人民调解等问题解答及热线电话,引进“互联网无人律所”、远程法律服务终端,全天候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深度融合法治实践实现“法润人心”
注重在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过程中开展普法,组织开展“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等工作,进一步压实普法责任。推动执法司法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通过专项普法、法律服务、矛盾调解等举措,对执法对象、服务对象和相关人员开展法治宣传。整合律师、公证、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等专业人员,围绕重点宣传内容,在全市各乡镇、企业、行业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法治体检,年均70余场次,为不同群体带去听得懂、学得快、记得住的法律知识。
以打通基层治理末梢实现“共治共享”
持续深化打造“围庐夜话”特色基层治理品牌,搭建“有事大家说,我们尽力办”的群众点题、干部答题基层议事平台,2024年全市开展线下恳谈会966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12个,化解矛盾纠纷326起,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58个,涉及资金约87.93万元,切实推动群众说话能管用、困难真解决。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采取1名村(居)法律顾问每季度与2名“法律明白人”结对帮带的模式,每月开展法治实践活动,面对面提供法律法律服务,集中调解疑难纠纷,2024年以来,庐山市已有1000余名“法律明白人”参与跟班学习,在村(居)法律顾问的带领下,参与法治宣传1000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96件,参与社会事务管理571件(次),引导法律服务526件(次),真正实现在群众“家门口”办好法律服务,帮助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烦心事、揪心事、难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