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位18岁的天才状元
在南宋的历史长河中,汪应辰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以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政治操守,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尊称为 “玉山先生”。

汪应辰
汪应辰,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即今江西玉山人。据《宋史·汪应辰传》记载:汪洋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但母亲鲁氏家教甚严,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年仅五岁时,便能吟诗对句,邻里皆称其为神童。一次,郡里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不久后,汪洋遇见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喻樗。喻樗是南宋建炎三年进士,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嫡传弟子杨时的门生,在喻樗任玉山县尉时,有人向他举荐汪洋。喻樗与汪洋初次见面,喻樗出上联“马蹄踏碎青青草”,汪洋接了下联 “龙爪孥开白白云”,令喻樗大感吃惊,一声“妙哉妙哉”,肯定了少年的才气。喻樗再问有何大志?汪洋当即书写一首《白雄鸡》,抒发了他“惊动世间人”的远大志向。喻樗对汪洋赞赏有加,将他留在喻府读书,后来还将女儿许配给他。
绍兴五年,18岁的汪洋参加科举,御策用民力、吏道、兵势问他,汪洋回答: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以诚信为根本,皇帝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宋高宗看了他的策论,以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如此年轻,大喜之下,便仿照宋仁宗赐名状元王拱辰之事,赐名“应辰”,期望他应时而生辅佐帝业,并赠予御诗。自此,汪洋改名为“汪应辰”。
汪应辰中状元后,宰相赵鼎建议他“历外任以养成其才”,于是,补了一个“左丞事部郎佥书镇东军”的缺位。后汪应辰被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张和谈,汪应辰却上奏主张抗金,引起秦桧不悦,被贬为建州、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瓯通判。汪应辰不愿就职,于是辞官归隐。

汪应辰状元敕书
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事刚直不屈,自有一股浩然正气。据《宋史·汪应辰传》记载,汪应辰老师、理学家张九成被贬黜到邵州,交游皆绝,而汪应辰却时常问候他。张九成丧父时,许多人还攻击他,而汪应辰却不远千里前去凭吊。绍兴十七年丞相赵鼎受秦桧迫害而亡,绍兴十八年其家属扶丧经过袁州,一路无人敢出面相助,而时任袁州通判的汪应辰却公然作文祭奠,并借兵卒给赵家护丧。
直至绍兴二十六年秦桧病亡次年,朝廷召汪应辰为吏部郎官,迁右司,后任秘书少监、吏部侍郎,乾道三年冬,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淳熙三年,汪应辰病逝于家中,并葬于母侧。如今,玉山县还设有汪应辰学校和汪应辰路,以此来纪念这位18岁的天才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