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马拉松的惊喜,不只奔跑那么简单

2025-04-20 19:26 阅读
央视新闻

4月19日上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来自北京、上海、宁夏等地的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表现各异,有的大步流星、顺利夺冠;有的个子虽小、速度却快;有的迈着小碎步打招呼,“萌”翻观众;还有的出现了摔倒、续航不足的情况……密集“名场面”刷屏网络,引发广泛讨论。

为“名场面”会心一笑的同时,这场让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柏油马路”的“极限测试”,值得我们更多的思考。

01

奔跑背后的技术突破

本次比赛全程超21公里,这意味着,采用双足步态的人形机器人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

同时,本次比赛路线上,一共要拐14个弯,转弯角度至少有90°,这需要机器人具备精准的路径规划和灵活的转向能力。

此外,比赛跑道就是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又有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区域,最大坡度≤9°,对机器人而言,每一处起伏都是对其稳定性和动力系统的考验。

可以说,这种长距离与复杂地形并存的场景,对人形机器人而言,是“一次针对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等问题的极限测试”。

为了完成这次奔跑,人形机器人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我们从冠军天工Ultra的“训练日记”来看。

天工Ultra专门为马拉松而设计,今年1月22日才第一次尝试21公里半程马拉松长跑,当时用了八个小时,距离跑进三个小时的小目标还很遥远,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机器人奔跑要靠髋关节带动没有感知能力的腿和脚去奔跑,每一次落地,膝盖和脚都要经受住全身带来的压力缓冲。

同时,机器人的反应速度还要做到足够快。机器人没有“经验”,只有计算,为了不摔,它必须实时计算未来几百毫秒内的重心、速度、姿态变化,并在毫米、毫秒的尺度内,控制几十个关节协同动作。

此外,机器人没有肌肉和弹性的肌腱,关节是“硬邦邦的”,如果不想一落地就断,工程师们就得靠计算,通过柔顺控制、抗阻调节、力矩规划,让金属关节学会“软着陆”。这些都要依靠强大的实时算力,算慢了,摔,算错了,也摔。

在短短的三个月里,研发团队陪同“天工”机器人,完成了一次次的场景测试和研发创新。从稳定行走到快速奔跑,从短跑到21公里的长跑,进步速度不断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散热、零部件的稳定性、整机的可靠性、算法的优化、电池的续航等一系列曾经卡顿的难题,都被一一破解。

最终,在比赛中,天工Ultra在人类选手的陪伴下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

从实验室到柏油马路,不断训练、不断迭代,这是天工机器人的备赛经历,也是所有参赛机器人走过的路。

21公里的长跑训练,并不是单纯为了“跑”而“跑”,更是要在奔跑的过程中,解决技术问题、工程问题,乃至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可用、可规模化使用的产业问题。

正如比赛组委会所言,之所以组织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赛,正是希望以这个未来行业在落地应用场景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为导向,去引导那些身处新浪潮中的人们去攻坚克难,共同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02

20支队伍背后的奋勇争先

此次站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共有20个团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等。

来自北京松延动力的机器人“小顽童”,虽然身高只有1米2,跑起来却活力十足,最终夺下亚军。

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师生团队的“0306小巨人”,可实现20米范围内的人机对话。身高只有0.75米的它频繁向周围挥手致意,如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社牛”,让人忍俊不禁。

透过高矮不一、形态各异、步态万千的人形机器人,我们看到的是全国各地在人形机器人这条新赛道上的奋勇争先。虽然一些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的表现不如人意,但努力追赶本身就有意义。

梳理参赛名单可以发现,参赛队伍涵盖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近年来,国家从标准化规则引导、产业战略布局、激发创新活力等维度,出台了一系列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措施,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集群初现端倪。

百舸争流,全国各地众多技术团队的创新和研发,共同推动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和突破。

我国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探索虽然起步较晚,但如今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国际上已经跻身第一梯队。国际投资机构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居世界首位,共计5688项。其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显示,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超86.3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6.3万余家。

可以说,每一个站上起跑线的人形机器人团队,都在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03

全民围观背后的市场培育

比赛当天,不少人早早等待在路边,一睹人形机器人的风采。哪怕是没有提前守候,当人形机器人跑过时,匆匆经过的路人也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而在网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更是贡献了无数热搜,网友们聊得热火朝天。

人形机器人跑上了马拉松赛道,更进一步跑进了大家的生活。

很长时间以来,人形机器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是存在于实验室里的黑科技。

近年来,在研发制造端,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取得重要进展,而在市场端,提高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度,培育潜在市场的需求,推动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同样重要。

2025年春节,身穿东北特色花棉袄的国产人形机器人亮相春晚舞台,不仅能够丝滑扭腰,还能手转红手绢,活泼又有喜感。“一舞动天下”,人形机器人进入更多中国人的视野。

此后,从后空翻到翻山越岭,从丝滑舞蹈到“进厂打工”,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巨大的关注。而这次马拉松,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度。

与此同时,通过马拉松等测试,还可以验证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目前,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已进入智能工厂进行“实训”,像马拉松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可以进一步验证人形机器人在灾害救援、巡检、陪护等实际场景中的可行性。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今年2月,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个人认为在今年年底之前,AI人形机器人会达到一个新的量级。如果顺利的话,明年或后年,人形机器人在服务业和工业领域有望得到初步应用,能够承担一些基础工作。不过,家用人形机器人的推广可能会相对慢一些,因为家庭环境对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要求更高,需要技术更加成熟稳定。

回顾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可不只是“跑步”这么简单,它跑出了技术验证与推动,跑出了应用场景的拓展,更跑出了公众认知与市场培育。

在这个奔跑的过程中,中国科技的进度条正在一步步向前推进。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已经落幕,而这样的你追我赶,将在赛场下延续。

这场马拉松比赛的终点线,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新的起跑线。在这个漫长的赛道上,唯有持续进化者方能领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