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与陕西文学资源开发

2025-04-21 08:29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摘要数字人文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结合陕西文学资源的数字化实践活动,探讨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创新。数字人文技术能有效整合地方文学资源,推动课程内容从单一转向跨媒介综合研究,同时为地域文化传承提供新范式。陕西作为现当代文学重镇,其丰富的作家作品资源与数字化工具的结合,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陕西文学

  在‌数字人文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面临挑战:教学方式单一、地域文学资源开发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与陕西文学资源开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新文科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培育文化创新人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丰富的陕西文学资源相结合,为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学习,学生能更加自信地传承和弘扬陕西文学精神,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与陕西文学资源开发路径探析

  ‌数字人文背景下,陕西文学资源如何反作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与陕西文学资源开发进行多元化转化。通过‌课程内容‌文本的数字化拓展‌,建立陕西作家作品数据库(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数字化版本),实现文本可视化分析与跨文本关联研究。建立‌互动式学习平台‌,开发“虚拟文学馆”,学生沉浸式体验陕西文学的民俗、历史背景。建立‌跨媒介叙事教学‌,利用数字地图呈现作家创作地理空间轨迹,如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还原文学场景;定期举办以陕西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活动,通过文艺座谈会,探索作家深入创作的实践案例;组织创作采风活动,带领作者深入“三秦”大地,实践体验陕西历史文化。建立“陕西现当代文学数字资源库”,涵盖作家手稿、访谈、评论、改编影视等多元材料。与地方文化机构(如陕西作协、地方文学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传播‌,实现‌地域文化的可视化呈现‌,建立高校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文学类App(如“陕西文学行走地图”),推动文化资源向教育产品转化。‌

  丰富的陕西文学资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通过传承、创新和传播,推动了陕西文学资源的发展和提升,能够形成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传承,并推动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创新,通过文化和写作的力量,增强陕西文化自身的发展动力,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融合发展。

  三、结语

  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知识和理念时,注重体验感、参与感;教师引入数字技术,将陕西文学资源开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面临着技术门槛高,数字素养不足、跨学科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引入数字人文工作坊‌,推动文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更良好的文学教育生态。

  刘文奇 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美容.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07).

  [2]李震.中国当代文学主流传统中的陕西经验[J].中国文学批评,2024(07).

  [3]李天硕,张冬荣.研究范式视角下的数字人文技术框架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5(02).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