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打赏,需不需要“冷静期”

2025-04-21 10:52 阅读
“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约半年时间里,23岁的学生小盼(化名)给某女团直播间打赏了近200万元,母亲被她气得住院。近日,此事再一次引发了“设置成年人打赏冷静期”的讨论。

直播打赏一直存在擦边、话术挑逗、主播PK等诱导打赏的问题,不但引诱未成年人巨额打赏,即便成年人也很容易冲动打赏。今年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设置“消费冷静期”的建议。对此,支持的人认为网购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直播打赏为什么就不能“无理由撤回”?但也有人反对,认为成年人应该管住自己,设置冷静期会打击新生业态,反向培养“社会巨婴”。

成年人打赏主播,到底需不需要一个“冷静期”?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富家小姐白玉婷痴迷京剧名角万筱菊,看他唱戏一边尖叫一边往台上扔珠宝首饰。看戏打赏古已有之,不同的是,古代打赏一是表演者有绝活儿,二是打赏者自愿。而当下的直播间之所以深陷争议,是因为少数主播以套路观众和粉丝“骗赏”。

高额返现吸引打赏。一些主播通常以对决方式,诱导、吸引粉丝为自己刷礼物,鼓动他们当“榜一大哥”。开头提到的女学生,就是被直播间轮流“上麦PK”的气氛冲昏头脑,打赏金额越来越高,最多的一个晚上打赏掉12万元。更为恶劣的是,一些主播利用网友的善良和同情心,以“高额返现”吸引打赏。据央视报道,云南保山警方接到多起报案,报案人称在观看网络直播时,发现主播和其他主播正在PK。主播以高额返利为诱饵,诱骗他们刷礼物。然而,事后主播并未按照承诺兑现高额回报,甚至将粉丝投入的本金也据为己有。

情感伪装诱导打赏。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包装自己,一些主播以恋爱或结婚为诱饵,诱导粉丝刷礼物打赏,却拒绝线下见面。比如,李先生刷到了女主播“思瑶”,通过几次礼物打赏,两人互加微信。“思瑶”暗示可以线下发展感情,李先生刷了19万元成为“榜一大哥”。可当他想明确关系时,“思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李先生带着3500页聊天记录报案后,警方揭开了真相:“思瑶”真名吴某,27岁,已婚,靠虚假人设骗取打赏。

低俗内容刺激打赏。 直播时代有流量才有观看,有观看才有打赏。为了博取流量,一些博主不惜突破道德、法律底线,擦边、低俗媚俗、打架闹事等行为层出不穷,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比如,2024年广东雷州警方巡查中发现,有网络主播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公开连线PK,并在直播过程中用方言传播低俗内容,以此吸粉引流、获取打赏。警方依法查获两名违法嫌疑人。

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行动中,以上三种套路是重点打击方向。“直播骗赏”的套路还有很多,有人装穷,有人卖惨,有人扮残……一些主播们挖空心思“骗打赏”,而不是凭着真本事让网友“愿打赏”,让直播打赏变了味。

“直播打赏”乱象频出,受害者损失惨重。在此背景下,“打赏冷静期”的提法有一定的情绪基础。因为即便成年人也有弱点,被针对人性弱点展开围剿,绝大多数人都可能躲不过主播套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检索“直播打赏”,有2400多条相关投诉,其中包括“诱导打赏”“未经配偶同意使用夫妻共同财产打赏”等问题。

当一个人从“榜一大哥”的虚幻梦中醒来,意识到打赏了远超自己经济能力的钱,他迫切需要一个后悔的机会。而其他人看到别人打赏掉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自然也害怕自己有一天会冲动和失控,也赞成给一个吃“后悔药”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追回因为被拿捏情绪而冲动打赏的钱,而且那笔钱可能会影响到家庭财务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条件撤回”非常有必要。而且,“冷静期”也不是无章可循,同样是成年人消费,网购就有7天无理由退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建立用户打赏“消费冷静期”,设置单日打赏上限,对单笔超过500元或单日累计超2000元的打赏触发24小时延迟到账,允许用户无条件撤回。

此建议得到了一些媒体和不少网友的支持。他们认为成年人虽然需要对自己行为负责,但考虑到部分主播通过欺骗等套路诱导成年人粉丝打赏,设冷静期有利于成年人粉丝理性反思打赏行为是否冲动,有助于减少相关纠纷、减少对司法资源的占用和浪费。

一些律师也认为,目前情形下,如果主播存在欺诈行为,通过虚假承诺诱导打赏,或者当事人存在操作失误可能构成重大误解的情况,还有可以追回的可能性。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就像听戏看戏打赏,正常状态下的直播打赏其实是一种观众自愿购买的服务,设立“打赏冷静期”有失公平。

一方面不利于激励主播创作积极性和直播行业长期发展,有违公平诚信的交易原则;另一方面,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承担不利结果,跌得痛了才会吸取教训并在下一次抵制住诱惑。靠设立“冷静期”来保护自己的“一时冲动”,只会反向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巨婴”,并催生出“自己有问题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的不良习气。

其实,不论是设立“打赏冷静期”的建议,还是2025年“清朗”系列行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遏制直播打赏乱象,促进行业长远发展。

设立“打赏冷静期”,就要通盘考虑冷静期多久合适,更要注意避免挫伤守法主播的演艺积极性等问题。不设立“冷静期”,就要全力治理好行业乱象,引导直播打赏回归到“愿意赏”“自由赏”“理智赏”的正常轨道上来。

事实上,多部门曾下发办法和通知,为直播打赏金额设限。但目前来看,“关卡”未达到预期效果。与其讨论“打赏冷静期”,倒不如执行好当前规定,让限额切实落地更有实效。

从规章上看,足够预警“巨额打赏”。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发布的《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网络表演者不得以语言刺激、不合理特殊对待、承诺返利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2020年11月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规定得更为详细。要求平台对用户每次、每日、每月最高打赏金额进行限制,也要对“打赏”设置延时到账期,如主播出现违法行为,平台应将“打赏”返还用户。更重要的是,平台不得采取鼓励用户非理性“打赏”的运营策略。如发现主播内容低俗、诱导打赏要进行处理并且上报。

从执行上看,平台主体责任缺失。如果各平台严格执行规定,“直播骗赏”“巨额打赏”现象将得到极大遏制。因为按照规定,在用户每日或每月累计“打赏”达到限额一半时,平台应有消费提醒,经短信验证等方式确认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消费,达到“打赏”每日或每月限额,应暂停相关用户的“打赏”功能。这样,用户即便冲动打赏,也会被各种提醒和界面中断。

但就媒体记者暗访调查来看,一些平台并没有履行主体责任执行上述规定,甚至存在纵容用户大额充值、“打赏”的现象。对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直播行业的常态化监管力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强化对平台的实时监管,发现违规行为立即查处,严肃追究责任,以此督促其整改,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果。

从发展上看,合规打赏应当被鼓励。健身教练带着健身、律师现场连线讲法、民间歌手线上高歌……网络直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人们高效接触到更加丰富的世界,长了知识、怡了性情、悦了身心,一些观众认可主播提供的内容质量,从而自愿打赏,这是一种“双赢”。应当鼓励合理合规的打赏,促进网络直播内容生产“百花齐放”,给观众提供更多方面的体验。

直播打赏作为一种商业运营模式,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直播各链条的责任边界。乱象要治理,正向也要鼓励。政府、平台、主播、用户、社会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