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藏书滋养7600乡民,这座乡村书房“美翻了”

2025-04-21 11:59 阅读
当代江西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3月19日,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的结果揭晓。吉安市永新县台岭乡开云书房,从全国1500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它以5万册藏书滋养着7600名乡民,用文化的星火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

“世界读书日”在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长在绿水青山间的美丽书房。

开云书房俯瞰图。

台岭乡的春日,充满诗意与生机。龙溪潺潺地绕过青砖黛瓦的村落,那流水声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秋山云雾缭绕在梯田间,如梦如幻,宛如仙境。开云书房就静静地坐落于这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之中。谁能想到,如今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乡村文明精神灯塔,它的前身竟是一座废弃的圩棚。

书房的诞生,源自一份浓浓的乡愁。上海出版人刘佩英,这位从台岭走出去的游子,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当她回到家乡,看到孩子们在祠堂里翻着泛黄的课本,求知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她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那一刻,她决心要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她毅然决定在老家捐建一座高标准的现代化公益书房。

要建成这样一座书房并非易事,资金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然而,刘佩英没有退缩,她与当地政府一起发动乡贤捐资。从打工者到企业家,大家纷纷伸出援手,踊跃捐款。

最终,2000余人齐心协力,共筹集300万元。这份对家乡文化建设的热忱,不仅感动了永新乡民,也吸引了日本设计师小野良介。小野良介被这份热忱打动,免费设计出了“书山云影”的建筑方案。

开云书房的外观独具特色,砖红色的主体搭配着白色的框架,简洁而又大气。落地玻璃幕墙的设计更是巧妙,阶梯式书架如同层层叠叠的梯田,与窗外的水田相映成趣,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窗外的美景。

更令人惊叹的是书房的藏书。在刘佩英的牵线下,北京大学出版社、凤凰出版集团等40余家机构纷纷慷慨捐赠,共捐赠5万册图书。这些图书涵盖农业科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永新县图书馆馆长贺小燕介绍:“我们建立了通借通还系统,村民在县城图书馆借的书,可直接还到开云书房。”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借阅图书,让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

这份文化传承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唐永泰元年,颜真卿被贬吉州,在龙溪畔留下“龙溪”石刻。自那以后,这里文风鼎盛,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宋代姚崇、牛僧儒在此求学,明代徐霞客踏访禾山寺,历代文人的墨迹在这片红土地上流淌,为台岭乡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如今,开云书房延续着这份文脉,成了永新这个“中国书法之乡”的新地标,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学生在开云书房开展“走读永新、文脉传承”研学活动。

清晨,当阳关洒在台岭的大地上,台岭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便背着书包涌向开云书房。

“双减”政策实施后,这里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五年级学生王雨欣兴奋地说:“我最喜欢《科学探索者》系列,看完后还能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书房与学校合作开设阅读课,每周两次由专业老师指导。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作文水平也显著提升。

劳动之余,开云书房成了村民的“充电站”。56岁的李冬梅,是一位勤劳的果农。她捧着《柑橘种植技术》爱不释手:“以前种脐橙总闹虫害,照着书里的方法,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李冬梅不仅从书中学习种植技术,还加入“农民夜校”,学习电商直播技巧。在不懈努力下,自家的脐橙卖到全国各地,收入也大幅增加。

文旅融合也激活了乡村经济。开云书房与香文生态园联动,推出“书香研学”线路。游客在书房阅读《永新民俗》,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到生态园体验农耕,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晚上参加“开云夜话”文化沙龙,与其他游客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和旅行感悟。2024年,这条线路吸引5万余名游客,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增收300余万元。

82岁的非遗传承人龙梅香,在开云书房开设了“禾山傩舞”课堂。她耐心地教孩子们跳古老的祭祀舞蹈,希望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退休教师刘振华义务教授书法,他的学生中已有3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这里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守护乡土文化的根。”龙梅香的话,道出了开云书房的深远意义。

开云书房名人讲坛。

夜幕降临,开云书房的落地玻璃透出温暖的灯光。六年级学生李明轩正在写作业,他的父亲李建国在一旁阅读《乡村振兴案例集》。“以前总觉得读书没用,现在深刻感受到知识能改变命运。”李建国感慨地说,他计划用书中的“稻虾共生”技术扩大养殖规模。

这样温馨的场景,每天都在开云书房上演。三年来,这里举办了200余场文化活动。北大教授程郁缀讲解《诗经》,让村民们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授剪纸技艺,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返乡创业青年分享电商经验,为村民们提供了新的创业思路。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开云书房的滋养下,本土文化也在悄然兴起。村民自编自演的《禾山谣》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台岭乡的文化特色;学生创作的《乡村变形记》获得省级相关征文一等奖,展现了孩子们的文学才华。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开云书房的文化滋养。

荣誉背后,是一套创新的管理模式。政府、乡贤联谊会、企业三方共建,形成合力。26家出版社定期更新书籍,确保书房的藏书始终保持新鲜和丰富。专业团队运营维护,保证了书房的正常运转。

时任台岭乡党委书记曾建华介绍:“我们还设立了‘开云助学金’,资助12名贫困学生考上大学。”这一举措不仅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大学梦,也体现了开云书房以文化人,为乡村培养人才的初心。

站在秋山之巅俯瞰,开云书房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绿野之间。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样本,从这里发出的文明之光,正照亮着山野乡村的未来。(作者:梅诠)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