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槽“活”了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启红
“扑棱棱……”一只鸊鷉掠过水面,双脚划出一圈圈涟漪,倏忽钻入水中,杳无踪迹。
“这种水鸟,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多年不见,如今它们回来啦!”萍乡市湘东区腊市镇乌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学军站在冬瓜槽片区益塘水库岸边,满脸兴奋。环湖路上,一树树樱花迎着春日怒放如火,与碧水蓝天相互映衬,引得众多游人纷纷前来打卡拍照。
刘学军感慨万分:“三年多工夫,冬瓜槽终于又‘活’了。”
“就像被炸过一样”
冬瓜槽以前是啥样?有人形容“就像被炸过一样”。
在萍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湘东分局甘承尧看来,这个形容丝毫没有夸张,冬瓜槽过去的模样确实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
为啥会弄成这般模样?“挖煤败的!”
据介绍,冬瓜槽所在区域包含了湘东区腊市镇、湘东镇、下埠镇3个镇的5个行政村。因为该区域是浅层煤,操作十分容易,“一把锄头、两只簸箕就可以上阵”,不间断开采了近百年,高峰期当地煤窑超过300家。
然而,过度开采给当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冬瓜槽从植被繁茂变成濯濯童山。
自2001年国家实施关井压产政策以来,冬瓜槽的小煤窑数量呈断崖式下降,直至所有煤矿关停,这里终于从喧嚣归于平静。但露天开采造成的贻害犹存:采掘区域基岩裸露,煤矸石堆积成山,“乱糟糟、黑乎乎、灰蒙蒙、脏兮兮”是其真实的写照。
数据显示,冬瓜槽地表破坏总面积超过3800亩。这意味着,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吹响生态修复“集结号”
践行“两山”理念,争当绿色先锋。湘东区剑指冬瓜槽,于2021年12月吹响了生态修复“集结号”。
这是一场攻坚战。
项目实施之初,有人估算过,如果要卖,冬瓜槽的煤矸石至少能卖20亿元。而生态修复,最起码政府得掏3亿元。哪个划算?
湘东区不算眼前账,而是算长远账。该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相关区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及相关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湘东区全域生态修复项目领导小组,确定了走“藏煤于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决心还百姓以绿水青山,留资源给子孙后代。
湘东区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资金封闭运行”的市场化方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代管”的原则,与萍乡市自然资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全域生态修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采用“1+N”立项模式,即立项1个生态修复总项目,内含土地整治、增减挂钩等N个子项目。项目设计建设规模总计3845.71亩,总投资3.4亿元。
甘承尧表示,在推进冬瓜槽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湘东区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实施“一矿一策”。
思路清,方向明。冬瓜槽生态修复由此渐入佳境。
不信东风唤不回
江西有色建设集团实施的冬瓜槽一期项目,是其中的点睛之笔。2021年,该集团中标后,项目部根据历史成因、资源禀赋和场地现状等进行分级分类修复治理,将地块相对集中、地形平坦的土地整治为高标准农田,将海拔较高的山顶山腰整治为旱地,将地块分散的山脚培育为林地。
农田所需耕植土需要肥沃的土源。为寻找总量为40万立方米的优质客土,江西有色建设集团项目部工作人员与数十家供应商讨价还价,每日调配20辆大货车在狭小的便道上穿梭运土,并对客土土源进行采集、送检,专设蔬菜实验基地检测土壤肥沃度,保证了客土镉、铬、铅及pH值等检测结果都符合标准,绿化存活率可达95%。
2022年,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赣西地质集团承担了冬瓜槽二期建设任务。同年4月,赣西地质集团项目部拉开了益塘水库治理的序幕。他们从边坡治理、清挖矿渣淤泥着手,新建了挡土墙、铺设草皮、栽植护岸树木,对库底污染沉积物及泥沙进行彻底清理,总共清理出3万立方米沉积物。经过一番苦战,随着工程完工,一座“神清气爽”的小二型水库呈现在众人面前,不仅蓄水量得到了扩容,水体也由劣五类变成三类水,保障了下游数百亩农田灌溉。
不信东风唤不回。车行冬瓜槽,山路十八弯,记者在偌大的生态修复区里看到,石块垒成的水渠,沿着山脚蜿蜒如练。边坡芳草如茵,各种灌木新芽吐绿,迎风摇曳。一畦畦整饬规范的土地,在阳光下散发活力,油菜花儿挨挨挤挤,一片金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通过项目实施,冬瓜槽生态修复总计完成建设规模3164.67亩,已完成投资2.46亿元。其中:土地整治子项目完成建设用地规模167.6亩,新增旱地145.02亩;增减挂钩子项目完成建设用地规模2997.0675亩,预计可腾退建设用地规模2997.07亩,新增耕地面积993.72亩,新增其他农用地面积2003.65亩。
湘东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废弃矿山全域生态修复全部完成后,该区将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区、新能源主题公园、矿山主题公园等,引入新型业态,实现农光互补、农旅融合,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
冬天已经过去,冬瓜槽走进了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