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书人】 翁妍钰:让更多的古籍获得新生
□ 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秋兰 文/图

翁妍钰展示她修补的书叶
赣江之滨,江西省图书馆如巨兽俯卧,落日的余金穿过玻璃幕墙,打在位于该馆五楼的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柔和中透出岁月的静好。
1995年出生的翁妍钰在这里已经工作两年多了。
她是省图书馆年轻一代的古籍修复师。一本残破的古籍经她细致修复后,就像枯萎的植物找回了原有的肌理和底色。
说起古籍修复,翁妍钰笑说自己是古籍“摆渡人”。她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直说在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是最好的安排:“恰恰学习方向是这个,恰恰我喜欢,恰恰我看到了工作的快乐。”
古籍修复其实是份考验耐心与定力的工作。
一本古籍的重生需要经历不同程度的“升级打怪”——古籍修复工序繁复,需兼具科学严谨与艺术审美,每一道残损的补缺、每一个虫洞的填补、每一处霉蚀的处理、每一片酸化的复原,是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系统工程。
“拿到一本待修复的古籍,我们要逐叶编号并记录破损类型(虫蛀、霉蚀、酸化等),形成文字和图像档案,再根据破损情况确定修复方案(传统手工修复或纸浆修复),并匹配修复材料。”翁妍钰告诉记者,古籍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用纸用料都有讲究,修复的时候她们就要选择相应的材料来匹配,如选用与原书材质、厚薄、颜色相近的古法造纸(麻纸、竹纸、皮纸等),必要时须自行染色或调配纸浆。
时间会在工作中慢下来,“补”书人的日常也像“修行”。
翁妍钰拿到手的第一本待修补古籍是《康熙字典》中的一册。“因为历经数百年,字典残破程度比较严重,又因为是繁体字,更需要十足的耐心去区分认字和修补。”为此,刚入行的翁妍钰既有着新学徒的虔诚,又有着新学徒的热忱:拆线、展平书叶、破损处上浆、上补纸……脆弱纤薄的纸张在她略显生疏的手中开合、起落,所有步骤都小心翼翼、轻柔对待。
“补”书的过程是古籍修复师与古籍跨时空对话的过程。
“准备好修复工序的所有材料,拆线、拆纸钉、逐叶修复、吸水、喷平、压实……到了复原阶段,还要对书叶进行折叶、修剪、齐栏、捶平等,总共20多道工序,直到装订入库,一本古籍才算真正修复完成。”翁妍钰介绍,古籍修复时间长、动作慢、工序多,仅她拿到手里的那册《康熙字典》,有时候一天只能完成一两叶的修复,整本书册到完工陆陆续续耗费近一年时间。
如今,除了《康熙字典》,她还独立完成了《史略》《三流道里表》《道德经》等古籍的修复工作。
江西省图书馆有古籍4.9万部38万余册,民国时期线装书10万余册,入选第一批至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117部。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江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持续“在线”。
在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和翁妍钰一样是“90后”的年轻“补”书人一共有4名,中心也特别重视年轻古籍修复师的培养,去年7月,共有7名古籍修复人员共同拜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为师,计划在3年内全面跟随其学习古籍修复技艺。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想想通过我们默默‘补’书,很多古籍得以获得新生与大众再见面,心里的获得感就满满的。”翁妍钰希望通过拜师让技艺更加精湛,“让更多的古籍得到‘治愈’,让馆藏资源通过线上的数据库,与每一个需要的读书人亲密接触”。
“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这是今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为此,我省同步开展全民阅读季活动,翁妍钰这个与过去对话的“补”书人,也在阅读季走近读者,现场为读者进行古籍修复、古籍拓印等技艺的展示。
“慢工出细活。”当“Z世代”化身为“车马慢”,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