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人·万国英:人与书的光阴交错

2025-04-23 09:45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文/谢龙龙

南昌青苑书店总店位于南昌市区中心洪都中大道与解放西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东一环路高架桥下,桥上车水马龙,桥下人生海海,逼仄的门口摆满盆栽绿植,阳光从一道狭长的、被桥体割裂的天空中洒下来,安宁静谧。这样的场景仿佛构成了独立书店的生存写照。

作为全国成立最早的独立书店之一,青苑书店(以下称“青苑”)现有两家店。总店包含前店后仓,经营面积2000多平方米,前店陈列人文社科类书籍6万余册,后仓存放书籍约20万册。此外,还有书签、年历、手提袋等各种文创产品。

书店创始人万国英就站在门口,迎来送往,像那些静静生长的绿植。

青苑,始于1992年。彼时,万国英20岁,大学中文系毕业,依靠菜场附近外公原先用来开茶馆的店面、同学刻的招牌、同学父亲打的书架,万国英因陋就简,开起了青苑,搭建起内心的“理想国”。“我丈夫说,‘你这么喜欢书,要么就开个书店吧,这样就能天天看书了’。我现在当然知道,喜欢吃冰淇淋是没必要非要开一家冰淇淋店的,可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被这种话说服。当然我并不后悔20岁的决定。”万国英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起青苑的起始。30多年里,万国英押上青春,带着员工,不停地换仓库、搬店面,丁公路、象山南路、北京西路、文教路……越搬越大,直至2010年搬入金域名都店,才安定下来。

“是什么支撑我们到现在呢?”万国英顿了顿说:“有个员工跟了我20多年,因为热爱。读者和作者们也会带着一种热切的力量来,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外地来的老人坐在门口,细问,原来他赶了最早的班车,六点钟就在等书店开门。世上书店那么多,可是他选择你,走向你,需要你。我很感动,这也是我一路走来的动力。”

书店与读者需要相互供养。2020年最艰难的时候,万国英给读者写了一封信《我是青苑书店,请不要让我冻毙于风雪》,这封信在书友圈广为流传。读者们纷纷以会员充值的方式助青苑渡过难关。有些书友希望多充一点钱,甚至直接转钱,但万国英都婉拒了。这次书友的帮助对青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也是从此时开始,万国英将目光瞄准了线上,做起网店和直播,建立了稳定的线上社群,拥有了黏性较大的私域流量,天南海北的读者汇聚到了一起。

一家书店,既是创办者文化理念的具象表达,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万国英说,当我们踏入一座陌生城市时,逛一逛这里的书店,便能触及城市深处的文化肌理。万国英热爱江西的人文,也爱惜本地作家的才思。文学取自身边生活,是带着温度呈现到读者面前的,读本地作家的书,会读到他们的情感,也会读到我们的生活,产生更多共鸣。“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他们。”万国英说。所以,青苑把最显眼的空间给了本土文化、本土作家和赣版好书。

不久前,江西籍作家熊培云在青苑举办了一场书友会。会上,万国英说:“文学是我们永不搬迁的故乡。”正是一群热爱“文学的故乡”和“故乡的文学”的读书人,共建了这座“城市文化客厅”。在这里,江子携《青花帝国》展现了景德镇瓷器文化的深厚底蕴,程维携《南昌人》再现了豫章的市井生活,李晓君以《暂居漫记》与读者探讨城市生活和个人体验,还有范晓波、杨本芬、陈蔚文、阿乙、张国功……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作家、媒体人、音乐人、出版人等纷纷来到青苑。他们很多人来参加青苑的书友会,是义务主持或者讲座。2009年以来,书友会举办了240多次。

凭借知名度本可以赚快钱,但青苑只卖人文社科读本。万国英对阅读的苛求与执着有着自己的复古主义和理想主义,她十分看重阅读本身的纯粹和乐趣。正如店内20世纪80年代的装修风格,是对传统阅读的坚守,她说80年代是阅读的黄金时代。“我想一直保持那份热爱,把那段美好的时光定格在青苑。”当然,世界变化太快,她写下“二十年前的知识殿堂里/印刷机轰鸣声中流淌着理性之光……当深度思考让位于即时快感/那些被点赞豢养的情绪怪兽/正在吞噬代际传承的文明基因”,表达了对今天图书市场及阅读乱象的困惑。

青,永远年轻;苑,一方天地。

万国英没想过曾筑起的灵魂栖居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无数的读书人。她和青苑分别被评为第三届江西省全民阅读·年度基层阅读推广人和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年度最美书店。万国英说,人是书店的灵魂,包括创办者、员工、作家、读者,因热爱而聚在一起,通过阅读寄托精神,这也无形中塑造了一家书店的品格和个性,书店与城市、与读者见证了彼此的成长、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也是青苑slogan(口号)“人·阅读·岁月”的寓意。

今天,青苑不仅是卖书的地方,更是播撒阅读种子的沃土。有读者在其作品《依旧有味是青苑》里说:“一个书店的灵魂,不仅仅是靠书的熏陶,更是源于读书种子的每一次流连忘返……青苑书店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种子,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读者,这是她一直感到欣慰的。”

回到20世纪70年代,一批上海知青来到万国英的家乡,时不时塞给她两本小人书,年幼的她坐在田野上忘我地读,阅读的种子在广阔的田野里自由生长。今天,万国英看着一批批读者长大、衰老、离开、回来,但她和书店始终以年轻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个性和理想:让阅读成为生活,和读者一起变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