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中国航天,向着更深更远的星辰大海远征

2025-04-24 10:42 阅读
大江网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55年前的今天,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更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一纪念日承载着中华民族跨越时空的探索基因,记录着一代代航天人逐梦太空的奋斗历程,诠释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今天,我们驻足回望,看见的不仅是航天日的荣光,更是中国航天用奋斗书写的星辰史诗。

  中国航天日,砥砺写在基因里的探索星辰大海的初心使命。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轰鸣声震醒了沉睡的戈壁,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东方红》的旋律飞向苍穹,在浩瀚宇宙中刻下中华民族千年问天的第一道印记。这一天,成为镌刻在中国航天史册的原点,也化作一代代航天人血脉中永不熄灭的火种。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北斗导航到嫦娥探月,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八个大字的生动注解。在甘肃酒泉的试验场上,老一辈科学家曾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风中用算盘计算数据;在西昌的发射塔架下,工程师们顶着高原反应反复调试设备;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工地上,建设者与台风抢时间、与暴雨拼速度……这些定格在岁月长河里拼搏进取的动人画面,定格成中国航天人用四季的汗水浇灌出一片璀璨星河。

  中国航天日,见证刻在丰碑上的圆梦航天强国的丰功伟绩。中国航天日设立十周年之际,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主场活动于上海市举办,集中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跻身世界前列的丰功伟绩和辉煌历程。‌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自主探索宇宙的征程,至今仍在轨道运行;‌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实现逆行轨道控制、智能采样等三大技术跨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商业航天企业“朱雀”“双曲线”等新型火箭相继首飞;天宫空间站迎来神舟二十号乘组的“太空会师”……这些成就背后,是设计师笔下堆积如山的手稿,是车间里精密到微米的零件加工,是发射前彻夜不眠的联调测试,是戈壁滩上追着火箭残骸奔跑的回收队员……中国航天巡天探宇、逐梦苍穹。

  中国航天日,续写列入规划中的造福人类社会的时代传奇。中国航天日不仅是回望成就的庆典,更是开启未来的宣言。面向未来,中国航天规划中的宏伟蓝图正渐次展开: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天问系列探测器将远征木星、小行星带,解锁太阳系演化密码;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空间太阳能电站等技术加速攻关;嫦娥六号搭载法国、意大利科学载荷,国际航天员即将入驻中国空间站……这些工程不仅彰显中国智慧,更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中国以航天为纽带,搭建跨越国界的“太空丝路”,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协作中生生不息。在新的征程中,中国航天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星辰大海为卷,书写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新篇。这不仅是中华文明“逐天问道”的千年基因传承,更是负责任大国对人类社会的庄严承诺。

  星河滚烫,征途未已。中国航天日既是回望来路的纪念,更是面向未来的启程。它用55年航天成就证明:一个民族的复兴,既要脚踏实地夯实科技根基,也要仰望星空永葆探索激情。中国航天正以大地为基、星空为幕,用永不停歇的奋斗,开启向着星辰大海新的远征。(王同文  许华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