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名片”看萍乡: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视频制作 | 高达
4月的赣鄱大地,春意正浓。4月19日清晨,一支由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央广网、中新社、湖北日报等20余家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踏上了萍乡这片热土。由萍乡市委宣传部、江西日报社主办的“四张名片”看萍乡全国主流媒体江西行活动正式启动。在为期3天的深入采访中,采访团以“工运摇篮、户外天堂、花炮故里、中国辣都”四张城市名片为主题,挖掘这座老工业城市在传统与创新碰撞中迸发的精彩故事和生动实践。
千年花火 从古老技艺到世界舞台
4月19日晚,萍乡上栗县的夜空被一场名为“陌上花开”的春季焰火晚会点亮。金蛇狂舞般的焰火在夜空中勾勒出绚丽图案,引得采访团成员纷纷拿起手机或相机。镜头里,不仅记录下了烟花的绚烂,更捕捉到了观众眼中反射的星光。
这璀璨背后,是上栗县绵延近1400年的花炮制作史。在金山镇金坪烟花厂,省级非遗传承人秦斌武带大家走进了这个传统行业的“智慧心脏”——监控室。600多个高清摄像头组成的智慧安监系统,正实时监测着每个车间的温湿度、静电指数。“这套系统能自动识别超员、违规操作,就像给传统产业装上了'数字保镖'。”秦斌武说道。
在成品展示区,采访团偶遇了几位来自科威特的商人。“我们找遍全球,觉得最好的烟花就在这里。”采购经理阿里的普通话带着异域腔调,手上正把玩着一个“星空牡丹”样品。陪同翻译告诉记者,这种采用微烟技术的环保烟花,在中东王室婚礼上能卖到单发200美元。
数据显示,上栗烟花已远销60余国,年出口额突破20亿元。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在研发中心,90后工程师小刘向记者演示了“音乐编程烟花”系统,通过AI算法将声波转化为烟花绽放的节奏;文创展区里,“烟花精油”“火药香薰”等衍生产品,正让古老技艺以新形态融入现代生活。
漫天浪漫的烟花背后,是萍乡上栗烟花经济生态圈的持续扩容,更是当地花炮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从最初的1.4万余个家庭作坊,到标准化工厂的建立,再到“花炮上山”战略实施,最终通过“四化两型”发展模式,形成如今188家现代化企业的产业格局。这一演变过程,见证了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制造业的华丽转身。
萍乡上栗以“花炮+”延伸产业链,推动烟花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地红广场、花炮文化博览园等IP项目,搭配热辣旅游线路,让“花炮故里”成为萍乡闪亮名片。
辣红底色 从工业记忆到城市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也孕育一方文化。
萍乡人爱吃辣,不仅与地理自然环境影响有着密切关系,还与其深远的矿业文化、工业文化紧密交织。“在中国,很少有城市像江西萍乡这样,将‘辣’刻进骨子里,又让‘红’融进血脉中。”央视网记者刘禛在采访过程中感慨。
“萍乡的辣,是浸着煤渣味的。”在萍乡安源煤矿旧址,75岁的退休矿工张师傅这句话,道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味觉密码。
4月20日上午,当百年小火车鸣笛驶过,蒸汽中仿佛飘荡着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呐喊。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里,一张泛黄的工饷单显示,当年矿工每日工资仅够买三斤辣椒。
这种“红与辣”的精神基因,在今天的萍乡街头依然鲜活。南正街的“辣妹子”小吃店门口排起长队。店主李阿姨边翻炒着莲花血鸭边介绍:“我们用的都是本地‘朝天椒’,当年矿工下井前都要嚼几颗御寒。”
在安源数投基地,传统辣味正经历着年轻化嬗变。95后创客团队“辣立方”的展台上,辣椒巧克力、辣味气泡水等产品让人耳目一新。采访团成员兴致盎然地品尝各种当地特色辣椒美食,例如辣椒冰淇淋、萍乡“花蝴蝶”辣条、爆辣口味的鸭舌等等特产。“不愧是‘中国辣都’,江西真的很辣!”山西日报记者李瑶在品尝完特色辣味小吃后表示,“我准备带一些回去给我的同事,让他们也尝尝江西的辣味美食。”
近年来,为打造“中国辣都”城市IP,萍乡以辣为媒,挖掘辣的元素,做活辣的文章,推动辣的经济,随着“辣文化、辣产业”持续发力,广大游客、辣文化爱好者、体验家、挑战达人从各地奔赴“中国辣都”萍乡,为“辣”打卡,用心悟“辣”,赏景品“辣”,掀起一股“热辣”之风。
云中绿洲 从高山草甸到青春地标
“‘户外天堂’武功山,我们来了!”春日云海在连绵山脊间流动,10万亩高山草甸正被新绿唤醒。这座被年轻游客称为“户外天堂”的名山,如今有了更生动的打开方式。
4月21日清晨,采访团成员登上了武功山。山道上,马来西亚留学生阿米尔正和同伴进行环保登山,他们背包上“无痕山林”的徽章格外醒目。
在半山腰的“特种兵驿站”,记者遇见来自广西的大学生刘繁顺。他带的蛇皮袋里100多个矿泉水瓶碰撞作响:“这些都能在‘绿色银行'兑换文创产品。”据了解,该计划实施半年已回收垃圾12吨,年轻游客参与率达83%。
近年来,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依托文旅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山下的长冲村,“山中无事”民宿吸引了大家。民宿建筑简约自然,其几何美与山野环境完美融合,推窗即见云海,夜晚可俯瞰别具一格的驴友小镇夜景,配套的露营基地也与山野浑为一体。民宿与草甸的等高线完美契合,成了网红摄影点。
“这个民宿的地理位置真好,打开窗户就能看见武功山。”河北日报记者宋立芳表示。
“靠山吃山”的民宿经济是萍乡武功山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萍乡武功山景区持续丰富自身品牌定位和活动业态,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康养度假、户外露营等各式业态,促进户外与文化、旅游深度结合,带动了旅游经济向旅游产业转变。
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武功山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路径。景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年轻人把这里变成了户外运动‘首选地’,攀岩、滑翔、溯溪等20多个项目常年爆满。”
四张名片 永不落幕的“生长”
三天行程,四张名片。在萍乡,看到的是历史与未来的交织——在“工运摇篮”安源,灯光秀《风起安源》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在人们眼前重现;在“花炮故里”上栗,智慧安监系统正为企业安全保驾护航;在“中国辣都”的街头,特色“花蝴蝶”辣条和辣椒冰淇淋成为打卡新宠;而在“户外天堂”武功山,10万亩草甸上支起的帐篷,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四张名片”就是四张城市IP。今年一季度,围绕“中国辣都”城市新IP,萍乡市联合行业商会协会、销售商家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消费促进活动251场,其中政府主办或者指导举办的促消费活动为68场,为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提供了强劲动力。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基因重组”。这座“以辣为表,以红为里”的城市,如今正用新方式讲述老故事——让星火在世界的夜空上升腾,让红色记忆在辣味中延续,让千亩草甸与青春力量碰撞。
采访活动结束,离别的车窗前,城市的剪影渐行渐远。但那些在古老技艺里跳动的新脉搏,在红色基因中萌发的绿芽,在山水之间飞扬的青春活力,已然勾勒出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