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老片重映仍需点滴匠心
□ 赵小二
近期,于今年2月14日登陆各大院线的《花样年华》25周年导演特别版,票房已突破6000万元,另一部经典老片《倩女幽魂》4K修复版于3月21日重上院线,上映4天票房破1000万元,11天内突破2000万元,成为继《花样年华》后又一成功重映的经典老片。
近年来,老片新映已成常态,在2024年就有36部重映,累计产出票房4.93亿元。其中票房最高的是《你的名字》,单片重映票房1.37亿元,最低的为《一个人的江湖》,重映票房73元。一年近5亿元的票房看似不多,但专业人士分析,以一家院线200万元营业收入为基准生死线的话,这近5亿元的票房差不多可以养活200家线下影院。从这个角度讲,老片重映是对电影市场的积极补充和提振。
观众始终是诚实的,具备重温价值的经典电影,仍然受到欢迎。如2016年横扫暑期档的日本新海诚经典动画《你的名字》,上映当年赢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高达8.5分,可以说是一代人的青春和回忆。8年后纪念版重映,还是当年那帮看电影的年轻人,他们带着缅怀与重温的心态,再次走进影院,在唏嘘中抬起票房。“我看的不仅是电影,还是8年前那个夏天的自己。”有观众如是说。
恰恰相反,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观众基础,在当年首映时票房及口碑就极低的影片,仅仅为重映而重映,想通过时间的沉淀改变观众创造奇迹,那只能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时间游戏,票房不破百元的“奇迹”,是观众对其最好的回答。
随着多部老片重映,去年被业内戏称为“重映元年”。老片重映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大量的“旧瓶装旧酒”上市是否会挤压新片市场?对电影行业的创新和市场扩展是否具备积极意义?我们不妨从多角度去看这些问题。
大量的老片新映反映了电影市场供给端的短缺。目前短剧市场的风口吸引了大量的电影资金进入,这相当于挤压了电影的生产空间,市场的盈利点转移到短剧,新影片产能减少。事实上,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确实也挤向短剧市场。在去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在市场遭受短剧冲击、产能供给不足的当下,通过重映电影来挖掘票房潜力确有必要。
老片重映现象非国内市场独有。去年莱卡工作室的定格动画《鬼妈妈》,重映后的第一个周末,票房高达全球第五。索尼每周都重映一部蜘蛛侠系列,派拉蒙在英国的420家影院重映了《低俗小说》及《星际》系列。我们的邻居韩国更是有名的电影重映大户,近年来,全球一大波经典老片都在陆续重返韩国影院。
旧瓶陈酿再上桌,仍需点滴匠心。
经典老片和新影片如何找到各自的市场?选择什么样的电影才能有效聚拢票房?在怎样的时机、结合怎样的热点及档期来进行重映?都是考验老片重映成功与否的关键。
《花样年华》在西方情人节时段,《你的名字》在暑期档,就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时间点。我们还看到,老片重映有着新技术的加持,如利用最新的修复技术,将影片从低分辨率提升到4K,或将2D影片转制成3D版本,都吸引着观众重新走进影院,使得经典老片情怀再现,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