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如此隐匿,如何早期发现?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肝病毒(HCV)引发的肝脏疾病。与乙肝不同,丙肝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感染后数年甚至数十年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会持续损害肝脏,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癌。本文揭示丙肝的“沉默”特性,提供早期识别的实用方法,帮助大众及时阻断疾病进展。
一、丙肝为何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一)症状隐蔽,易被忽视
早期阶段:70%以上的感染者无任何明显症状,少数人可能感到轻微疲劳、食欲下降,常被误认为工作劳累或感冒。
中期发展:病毒持续攻击肝脏,但肝脏代偿能力强,患者仍可能感觉正常,直到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
晚期表现:出现黄疸、腹水、呕血等症状时,往往已发展至肝硬化或肝癌阶段。
(二)检测率低,延误诊断
多数人因无症状从未主动筛查,常规体检若不包含丙肝抗体检测,极易漏诊。部分医务人员对丙肝认知不足,未将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与丙肝关联。
二、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
(一)注意血液接触史
曾接受过1993年前输血或血液制品的人群需警惕,因为当时尚未普及丙肝病毒筛查。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操作者,尤其是路边摊等非正规场所。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风险极高,微量血液残留即可传播病毒。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因频繁接触血液制品增加暴露机会。若医务人员处理血液时防护不当,可能通过针刺伤感染。
(二)其他潜在风险
与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时,皮肤有细微破损就可能接触病毒。感染丙肝的母亲分娩时,存在一定的母婴传播概率。多性伴侣或合并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后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同性性行为者因黏膜损伤概率较高,需特别注意防护。器官移植受者若接受未筛查供体器官,也可能感染病毒。
三、如何早期发现丙肝?
(一)主动筛查是关键
丙肝抗体检测是查出潜在感染的第一步,只需抽取2毫升静脉血即可完成。若结果呈阳性,说明身体曾接触过病毒,但需进一步做HCV RNA检测以确认病毒是否仍在复制。高危人群如上世纪90年代前曾接受过输血、有纹身穿孔经历或静脉吸毒史者,应每年筛查。普通人群应在常规体检中增加丙肝筛查,尤其是婚检、孕检等特殊节点。部分医院提供快速检测服务,手指采血15分钟后即可出结果,适合不愿暴露隐私的人群。筛查后若确诊,应及时转诊至感染科或肝病专科,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二)关注异常信号
肝掌表现为双手大小鱼际肌持续性泛红,按压后褪色缓慢;蜘蛛痣多出现在前胸、肩颈,形似红色蛛网,中央凸起可触及搏动。消化系统异常表现为饭后腹胀明显,即使少量进食也有撑胀感,伴随持续数月的不明原因恶心。疲劳感尤为特殊,晨起后仍觉倦怠,午后困倦加重,即使增加睡眠也无法缓解,且常伴有记忆力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隐痛或皮肤瘙痒,这些非典型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若常规治疗无效需警惕肝病可能。
(三)体检报告看什么?
肝功能报告中,谷丙转氨酶(ALT)若长期处于50~80U/L的轻度升高区间,可能是唯一异常指标,但约30%的感染者ALT始终正常,因此不能单凭此项排除感染。肝脏超声需关注肝包膜是否毛糙、肝实质回声是否增粗增强,这些提示早期纤维化。对于疑似病例,可进行肝脏弹性成像检测,通过量化肝硬度值判断纤维化程度。血小板计数持续降低也可能是肝硬化的早期信号,为脾功能亢进所致。40岁以上人群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肝检,高危群体缩短至每年一次。
四、确诊后如何应对?
(一)规范治疗可治愈
确诊后应立即到感染科或肝病专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毒基因型开具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如索磷布韦联合维帕他韦,每日口服1片,疗程通常为12周。治疗期间需戒酒,因为酒精会降低药效并加速肝损伤。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等可能伤肝的物质。服药第4周需复查HCV RNA,确认病毒是否转阴,治疗结束后半年再次检测以确认根治。药物副作用较轻,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或乏力症状,通常无需停药。多数地区已将DAA纳入医保,患者经济负担大幅降低。
(二)保护家人和朋友
家庭内不共用剃须刀、指甲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避免血液外渗。治疗期间的性生活必须使用安全套,待疗程结束且复查确认病毒清除后,可恢复正常无保护性行为。感染孕妇需在孕中期起服用丙肝特效药,分娩时选择剖宫产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哺乳期若乳头皲裂出血应暂停母乳喂养,改用吸奶器排空乳汁并丢弃。家庭成员可定期做丙肝抗体筛查,日常接触无需隔离。
(三)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以清蒸、炖煮为主,少吃烧烤、腌制品及动物内脏,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体重超标者需通过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减重,预防脂肪肝加重肝损伤。避免滥用保健品,服药前需咨询医生,尤其是抗生素、抗真菌药等肝毒性药物。治愈后应及时接种甲肝、乙肝疫苗,两种疫苗需间隔1个月注射。保持规律作息,夜间11点前入睡有利于肝脏修复,每半年复查肝脏弹性检测和超声,监测远期恢复情况。
五、破除误区,科学预防
(一)误区1:“丙肝无法治愈”
真相:DAA药物已使丙肝成为可根治的慢性病,早治疗可完全恢复肝功能。
(二)误区2:“治愈后不会再感染”
真相:治愈后不产生保护性抗体,再次接触病毒仍可能感染。
(三)误区3:“肝功能正常就不用治”
真相:即使转氨酶正常,病毒仍在破坏肝脏,需尽快治疗。
总之,丙肝虽隐匿,但早期发现完全可防可治。大众应提高筛查意识,尤其是有高危行为或接触史者,应尽早进行血液检测。确诊后无需恐慌,规范治疗3个月即可清除病毒。
郑敏、杨进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