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大小周”,只是破“内卷”的第一步

2025-04-26 21:02 阅读
中青评论

如果有一道选择题摆在你眼前:公司宣布周六不再上班,与此同时,员工要失去周六的加班费,你愿意吗?

答案可能并不一致。对于希望享受生活、回归家庭的员工来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支配的完整周末,大概率是翘首以盼的事;但是,对于一心扑在事业上、期待“多劳多得”的员工来说,大概并不乐意因此减少收入。

最近,继快手、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取消“大小周”以后,小红书也宣布不再实施“大小周”的工作安排。作为一家以年轻用户为主的社交平台,这家公司的做法具有一定象征性意义。

消息传开以后,有的网友评价双休本是法律规定的员工权益,企业实施双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也有赞同者从仍有不少企业实施“大小周”的现实出发,表示有更多企业“严控加班是好事”。

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有小红书的内部员工表示,取消“大小周”,自己有点“心情复杂”——“一方面留给自己的时间更多了,另一方面收入的确受到了影响”。此前,小红书给周六加班的员工支付2倍工资,这意味着每个月多工作2天,就可以多拿4天的工资。因此,也有人把实施“大小周”的企业实施双休理解为“变相降薪”。

几乎没有人不愿意享有正常的休息。然而,当牺牲休息时间换取额外报酬成为一种常态,不仅被用人单位视为理所当然,也为部分劳动者所习惯和顺应,这就发生了某种分歧。

要是换个问法:一份理想的薪酬,以长期的超时工作为条件,那真的合理吗?大概答案就会比较一致了。

在取消“大小周”的同时,如果能够保持员工原有薪酬水平基本不变,无疑皆大欢喜。然而,在用人单位眼里,除非有着全面涨薪的条件和动机,否则,在员工减少工作量的情况下保持薪酬开支不变,就是增加了用人成本。

为什么要取消“大小周”?不少言论认为是企业告别“内卷式竞争”的标志。“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的评论就指出:主动破“内卷”,正是推动企业发展从“汗水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之举,亦是共创良性竞争环境的形势要求。

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心,企业表面上取消了“大小周”,却可能加剧隐形加班等问题。如果工作KPI不发生变化,员工还是要完成原有的任务量,就不得不占用夜间、双休日等休息时间,而这种隐形加班可能是“自愿”的。

很多取消“大小周”的企业,转而实施加班申请制——有需求的团队和个人,可提交加班申请。看起来,这种灵活处理方式给加班需求提供了空间。但是,“加班申请”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让人感到百味杂陈——难不成,加班成了需要争取的“福利”?

如果用人单位不在根本上做好人力支出与工作任务的平衡,更多是依靠增加劳动者工作量,而非激发劳动者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方式保持竞争力,那么,取消“大小周”的意义就依然停留于表面。

落实劳动者的休息权,不仅需要用人单位主动增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意识,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力。毕竟,只有当所有企业共同遵循这项原则,才能避免“破窗效应”或“剧场效应”。

3月16日公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说到底,休息权不是用人单位“施舍”的,它来自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争取,来自现代社会基于人性的科学制度设计。“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这个常识有必要被重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