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七十年守绿接力,是守望更是传承

2025-04-28 10:49 阅读
大江网

  在罗霄山脉的褶皱深处,虬劲的楠木枝干镌刻着双重年轮:既有古树生长的自然印记,更叠印着周发祥祖孙三代跨越七十载的倾心守护。透过蓬勃向上的苍翠树冠,我们不仅窥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更见证了江西人民守护绿水青山的优良传统与坚定自觉。

  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27岁的周发祥偶然在河边发现了10株百年楠木。在当时“砍柴火成风”的年代,这些古树命悬一线。目睹此景,周发祥主动向村里申请无偿保护楠木,这一守便是70载春秋。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他将青春岁月悉数奉献给这片山林,不为名利,只为心底那份对古木的敬畏与热爱。更令人动容的是,这种精神在家族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儿子、孙子接续起护林的重任,形成跨越三代的绿色守护接力。从最初不足2分地的小林地,发展为1.5公顷生态保护区;从最初的10株古树,壮大为600余株楠木群落,如今,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林地已成为生态教育基地,为众多游客搭建起沉浸式的生态课堂。

  周发祥三代七十年如一日的绿色守望,恰是江西省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的微观镜像。赣鄱群山中,无数像周发祥这样的“守绿人”以锄为笔、以汗为墨,在林涛深处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那一株株苍劲有力的古树名木,便是江西人民守护绿水青山的最好见证。

  作为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江西林地广袤,森林覆盖率高,孕育了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已调查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的古树名木共计16.6万余株。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一直以来,江西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早在2004年,江西便颁布了《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并在2018年、2019年先后两次修订,为古树名木保护筑牢法治屏障。此后,又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对乡村建设中的古树名木保护、日常巡护、挂牌保护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范,着力促进古树与城市共生共荣。

  为生态计,为发展谋,在古树名木保护的认知里,江西有着“独木”到“成林”的辩证法。为了更好守护这些绿色“活化石”,近年来,江西因地制宜、因树施策,为濒危衰弱古树名木科学实施救护和管护措施,如南昌市投入90万元对10株“最美市树·南昌樟树王”进行养护;吉安市安排45万元对90余株古树名木进行养护复壮。同时,各地借助数智技术,创新开展古树保护,通过完善古树名木数据库,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格局,实现“一树一档”精准保护。此外,多地积极建设乡村古树园,融合科普宣教、游憩观赏及历史文化传承功能,使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保护古树名木,守护的不仅是树木,更是一份可以触摸的历史,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正如虬曲的树根深扎大地,生态文明的基因正在赣鄱儿女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李文静)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