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味蕾!江西人的“春食密码”

2025-04-29 14:44 阅读
当代江西

“用美味留住春天。”

江西的春天,繁花似锦,景色如画。千百年来,勤劳的江西人采春鲜,用各色米粉包裹,或蒸、或煮、或炸,制作出许多别致的特色小吃,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它们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沉淀,裹住了团团春意。

在江西,当糯米粉、黏米粉、红薯粉等遇见春天的食材,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且看粉子裹成团,裹住了一团活泛且灵动的春意。

修水哨子。冯淑珍/摄

 

01

修水人常说:“哨子飘香春来到。”在修水,哨子是春天里动人的音符。

哨子的制作,离不开细腻的红薯粉。将精选的红薯洗净、磨浆、滤干,晒透,制成薯粉。好的薯粉质地细腻,沾水可融成泥。有薯粉打底,哨子便有了独特的味道与神韵。春天的毛芋勾勒出修水哨子的形状,先去毛皮、洗净、煮熟,待搅成糊状后,再将毛芋糊拌入新鲜的红薯粉中,佐以香油等调味料,等拌好的料软烂、不粘手,即可静置待用。

馅料是修水哨子的灵魂,其配置更是大有学问。喜甜者可配上白糖、芝麻粉、橘饼、桂花等;喜咸者可加入腊肉、火腿、虾仁、大蒜、脆笋、香菇及春天独有的野菜等。

粉料和馅料在巧妇的手中,像变戏法似的交替、融合。先把粉料捏成小圆团,再把馅料包进去,揉搓成一个个小圆球,上尖下圆,个性十足。

把哨子被放入蒸笼中,等到蒸汽腾腾而起,不一会儿蒸笼里便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咬上一口,外皮软糯,馅料鲜美多汁。这不仅是春天的味道,更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

关于修水哨子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修水经常暴发山洪,农田村庄常被毁。大禹奉命来修水,最终控制住了水患,却连餐饱饭都没吃过,大家十分愧疚。荒年灾月,大家都在想该如何款待这位治水恩人。山里的长老提出上山搞点野味来为大禹送行。大家分头行动,把挖来的野山芋煮熟当成皮子,把野兽肉切作馅料,包成一种食品,外形上尖下圆,取名为哨子,大禹吃后连声夸赞。

自此以后,修水哨子代代相传,堪称一绝。如今,哨子已是修水人餐桌上必不少的春食,它承载着修水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修水哨子。冯淑珍/摄

 

02

早春细雨斜飞,走在大大小小的菜场里,不难发现芥菜团子的影子。这个乡野小吃碧绿的外皮包裹住了整个春天的鲜美。

春天的芥菜,鲜嫩多汁,暗香浮动,自带一丝清甜、一缕回甘。《本草纲目》记载:“芥菜,通肺豁痰,利隔开胃。”它富含多种维生素,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有“长寿菜”的美称。

春来做芥菜团子,顺天时,彰显气顺人和。芥菜团子的做法简单,先将芥菜洗净、切碎,加入适量的盐,捣匀后挤出一汪油绿的芥菜汁;再将芥菜汁与糯米粉、黏米粉混合在一起,待面团揉好后,将其捋分为一个个小面饼。江西人做芥菜团子,讲究“三揉三醒”,让米粉和芥菜完全融合,充分吸收芥菜的青绿和清香。

团子做好后,既可入笼蒸熟,也可放在平底锅中用小火慢煎。蒸好的团子外皮Q弹、内里绵软,芥菜的清甜与米粉的醇香完美融合。煎好的芥菜团子绿油油的,咬上一口,外皮松脆,内里软糯,富有嚼劲。吃芥菜团子,更能感受到春日里万物生长的力量。

在宜春,流传着一个关于芥菜团子的传说:从前,有位姑娘的母亲患病卧床不起。春日里,她将最嫩的芥菜与米粉和在一起揉成团蒸好,送至母亲病床前。母亲吃后竟奇迹般康复。绿如翡翠碧如玉的芥菜团子,承载一片孝心,带着满满的祝福。从此,它便成了春日里常备的养生美食。

芥菜团子。

 

03

香糯的芋头和萝卜、红薯是江西的特色“地三鲜”。春天的香芋与米粉联手,做成芋饺和芋丸,构筑起客家人春天里温暖的回忆。

芋饺、芋丸是地道的赣南客家小吃,与修水哨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赣南,有“正月芋饺二月丸”的说法,正月吃芋饺,寓意团圆美满;二月吃芋丸,象征圆满如意。

江西的芋头淀粉含量高,质地细腻,口感软糯,是制作芋饺和芋丸的主原料。先将芋头削皮、切块、蒸熟,然后取出捣成泥,加入适量的米粉,揉成面团。芋饺的馅料通常是猪肉、香菇、春笋等,将馅料包入芋饺皮中,捏成饺子的形状;芋丸则是将芋头泥和米粉揉成一个个小圆球,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芋饺的外皮软糯,馅料鲜美多汁;芋丸外酥里软,咬上一口,满口留香。

客家人做芋饺,讲究“皮薄馅大”,蒸熟后晶莹剔透,隐约可见内里的馅料。咬一口芋饺,外皮滑嫩,内馅鲜美,芋香四溢。而芋丸则劲道爽口,蘸上特制的辣椒酱,别有一番风味。

过去,不少江西老表迎春劳作,都会带着芋饺和芋丸作为干粮。干活累了,吃上一顿芋饺和芋丸,那韧劲足以果腹。如今,芋饺和芋丸不再是劳作时的必备,却是江西人记忆中正宗的春之味。

芋饺。

 

04

艾米果是江西春天里最浪漫的诗篇。

春风和煦,柳枝轻摇,柳絮好似朵朵微雕的云彩,随风飘荡,像精灵自由自在地飞舞。赣南山村幽幽的青石板延伸至围屋巷口,一身靛蓝的村妇手挎竹篮,采摘带露的鲜嫩艾叶,准备打艾米果……

艾米果又名青团、清明果、艾粑粑,它是雨水时节的一道时令小吃。各地做法不一,咸甜各异,但都取材于艾叶草。艾草温肺暖脾,散寒除湿,有防病保健之功效。

清明时节,艾草茂盛,江西人将新鲜的艾草捣碎取汁,与糯米粉和成团,包入芝麻、花生等馅料。蒸熟的艾米果表皮光滑,热气里的青翠若隐若现,清香扑鼻,吃起来甘中带苦,柔中有韧。在抚州,有“清明不吃艾,枉过这一年”的说法。在赣南,客家人都兴做艾叶米果,用来敬谢祖拜天,招待客人。

人们用一双巧手,将春天的馈赠揉进米粉,裹出一团春意。随着小吃热腾腾出锅,两千多年来未曾断绝的春食记忆,在浓香弥漫的雾气里悄然蔓延,江西人的味蕾也被唤醒。

修水哨子的晶莹,芥菜团子的碧绿,芋饺芋丸的Q弹,艾米果的清香,这些江西的“春食密码”,无不裹住了春天的味道。作为赣鄱的美食名片和文化符号,它们诉说着江西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家乡的眷恋。(陈志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