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独好,何以江西?我们只是做好了四道题
今年4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上饶望仙谷的绝美夜景视频,向全球推介望仙谷。镜头掠过望仙谷的悬崖建筑群:楼宇悬于百米峭壁,金碧辉煌,恍若天宫遗落人间。在此之前,望仙谷云海崖的绝美夜景也已经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央媒聚焦报道。
这两条新闻对今年江西文旅都是重大利好,前者彰显江西文旅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趋势,后者反映面对更好的发展态势,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文旅人,并没有丝毫懈怠,而是继续高位谋划,紧抓落实,以大干实干的姿态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掀开江西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两条看起来没有关联的新闻之间其实是有逻辑链的,可以这么说,大干实干的姿态和行动造成了“江西风景独好”越来越“出圈”,越来越受到流量加持;更多的“出圈”自然让江西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赛道上,成为“流量”和“留量”的赢家,文旅产业不断跃迁。二者相互关联互相促进,随着2025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落幕,新的号角已经吹响,开始新征程的时候,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些年江西文旅都做对了什么。
必答题:文化和旅游融合
江西有交出色答卷的底气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如何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全国各地文旅融合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白鹿洞书院(资料图)
当然,这个“必答题”对于江西来说,还是一道送分题。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人文盛地,文化璀璨、古韵悠长。1500多年前,王勃就为江西“代言”,赞叹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客家文化、稻作文化等集于一身,诞生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大家巨擘……构成了江西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江西地方文化各具特色,各地在打造自己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时,并没有简单“复制”“粘贴”,而是根据自身特色来构建:在滕王阁前与虚拟人王勃对诗,背一次《滕王阁序》再登楼,跟着《桃花源记》探访庐山,背着《道德经》寻梦龙虎山,在瓷都景德镇点一把千年窑火,去龙南的围屋打一碗客家擂茶,到汤显祖的故乡听一曲赣剧《牡丹亭》……这些别具一格的旅游互动增强了游客的文化感、体验感。游客在饱览江西山水人文的同时,也打开了江西“文旅宝藏”。文化厚重多元,正是江西内在的韵致;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就的是江西永恒的魅力。
此前,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在调研时指出:要深挖资源特色,找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打造更多文旅精品,塑造江西文旅品牌。在这道“必答题”上,各地文旅还需要写出更好答卷,打造更多“文化+景观”的传播活动和品牌,通过探源区域特色,让人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丰盈充实的赣鄱文明。
填空题:文旅市场升级
提升方式越多越好
文化是文旅产业跃迁的魂,是文旅融合的“必答题”,那围绕着巨大的文旅市场如何实现优质产品供给,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能级,就可谓是一个填空题,这道填空题的横线上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能填什么全在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几年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黑马是谁?
无疑是江西。

▲南昌市枫林夜市(资料图)
数据显示,2024年,江西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外省游客占比近三成,过夜游客占比近四成,创历史新高;今年首个非遗春节,江西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次近3600万,其中外省游客占比达47.8%,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我们先选取省会城市南昌作为样本,来看看江西文旅在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激活文旅消费动力上的努力。近年来,南昌因不断兴起的旅游热潮而跻身“网红”城市。南昌文体集团负责人向媒体透露,去年南昌举办了27场演唱会,其中跨城观演的观众比例超70%,带动消费超16亿元,文艺演出已成为撬动消费升级、重塑城市形象的重要支点,而南昌成为国内演唱会的聚集地,离不开江西文旅厅对“唱游江西”的推动和支持。跟着演唱会游江西,跟着赛事游览江西,反映的正是目前文旅市场的“跨界”与“融合”,也是“文旅+百业”指导思想的生动体现。
再来看看全省各地如何利用流量来升级当地文旅市场的做法:景德镇匠心独运,用一只“春节申遗纪念碗”触发了“非遗+旅游”的“泼天流量”;带着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红色记忆的萍乡,今年有了一个新标签:辣都,“辣文化”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引擎;拥有三清山、婺源、望仙谷等诸多“世界名牌”的上饶把“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作为定位;赣州发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
“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一头连着诗和远方,一头连着民生福祉。聚焦“惠民政策精准化、产品供给优质化、客群服务精细化、场景培育多元化、市场开拓全球化”五个维度,江西全面提升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能级,极大丰富了消费业态和场景。在如何提升江西文旅市场这道填空题上,江西文旅人正在填写出更多答案。
论述题:区域优势转化
“江西风景独好”品牌融入大交通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道出江西的区位优势:华东、华南与华中三大地域的连接点。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胜势是摆在江西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这样的区位优势,又该如何把游客引进来,这也是一道需要认真思考,缜密论述的论述题。
翻开江西地图,鄱阳湖犹如一个缀在万里长江“玉带”上的宝葫芦。千河归一湖,一湖入长江,这是江西独有的地理特性。长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宽阔又有活力的152公里黄金水道。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的诗句,折射出古时候行旅之人内心的愁苦和焦虑,可面对如今江西的交通运输格局,这样的心情再也不复存在了。新的问题在于,区位优势该如何转换,好的交通环境能不能带来更多的客人,创造更大市场。

要回答好这道论述题,必须充分利用好现在的交通动能,发挥出高铁连接“诗和远方”的独有优势,让发达的高铁网拍出“铁路+文旅”“交通+经济”的“全画幅”。
2023年12月,昌景黄高铁开通,沿途的站点:英雄城南昌、世界瓷都景德镇、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等,一条线路串起多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风景区。江南醉人景,景景皆不同。皖赣两省“名城、名镇、名山、名湖”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随之迎来换装升级,一个人文璀璨、风景独好的江西将进一步呈现。
1月22日,“江西风景独好”号主题高铁列车首发仪式在南昌西站举行。3月7日,今年江西首趟大型入境旅游专列载着近千名香港游客抵达南昌市,赴一场春日之约。近年来,江西旅游接待能力持续提升,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逐渐融入大交通,实现高铁、游船、飞机、大巴全覆盖,通过“海陆空”立体传播,让江西美景展现在全国游客面前,构建了直面游客的宣传服务阵地,助力江西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连接题:江西和世界
从“Follow Jiangxi”到“Discover Jiangxi”
当前,文旅市场的竞争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入境旅游签证、支付、住宿等便利化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入境游市场的热度明显升温。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同比增长61%。
这一背景下,入境游市场越来越成为各地文旅产业的“必争之地”。而近年来在文旅赛道中持续出圈的江西,在这方面也可以说是反应迅速,并表现出了相当亮眼的执行力。
从去年的“Follow Jiangxi”到今年的“Discover Jiangxi”,江西的文旅推介,不只是slogan的变迁,更蕴藏着文旅发展理念的升华,也标志着在“引客入赣”上,江西文旅有全新的理念和做法。

曾经的Follow(跟随)意在突破“酒香还怕巷子深”的局限性,侧重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强调以“主人翁”的姿态通过更多对外的主动推介,来吸引境外游客对于江西文旅的关注。而今天Discover(发现)更突出的是通过境外游客的视角来挖掘江西文旅的“亮点”,也意味着将产生更多的双向互动,这背后既是一种自信,也体现的是一种寻找文化共鸣的过程。从Follow(跟随)到Discover(发现),江西文旅正从“地理目的地”升华为“文化精神坐标”,增加了一种长期性的情感联结。
去年以来,不少海外网红博主就通过直播和记录“China Travel”(中国游)持续出圈。一方面,他们的“发现”将更多的国内文旅亮点以自己的视角推介给了国外网友,真正形成了国际化的“自来水”效应。另一方面,他们视角中所呈现的一些文旅“亮点”,可能更能承载一些文化共鸣,继而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塑造本地的文旅资源特色,并为国内的海外文旅推介提供新的启示,从而更好满足境外游客的需求。
正是在这种双向的互动中,江西崛起为国内文旅市场新晋网红的同时,“江西风景独好”的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存在感也不断强化,“国际朋友圈”快速扩容。一个颇有代表性的数据是,2024年,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进出港客流量稳步提升,其中免签入境人员增长达2.8倍。

去年底,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成为全国新增的21个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之一,南昌、景德镇两地也被纳入新增免签停留活动区域,这为江西文旅更大力度面向海外市场“揽客”,提供了客观条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