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劳动光荣的时代强音

2025-04-30 05:23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编者按

  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春日沃野的耕种劳作、火热一线的忙碌身影……赣鄱大地上,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唱响一曲劳动光荣的奋进之歌。“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聚焦我省获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选取其中五位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以此向所有辛勤努力的劳动者致敬。

刘亮在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检查设备。采访对象供图

创新为帆破浪行

——记全国劳动模范刘亮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

  谷雨过后,草木葳蕤。在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贵溪冶炼厂(以下简称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看着车间内火热的生产场景,刘亮不禁感慨道:“进厂二十载,从操作工、班组长、工段长到车间副主任,一步步走来,心有热爱就能一路生花。”

  2005年7月,刘亮大学毕业后入职贵溪冶炼厂。自走进硫酸车间第一天起,他就把“掌握铜冶炼工艺、提升铜酸系统水平”作为首要工作目标,每天在车间仔细观察、用心记忆、系统思考,熟悉每一根管道、掌握每一个参数。2011年,在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刘亮一举夺魁,完成了从新手到能手的进阶。

  一家企业拥有独创技术,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核心设备国产化、关键技术自主化,是摆在贵溪冶炼厂全体职工面前的课题。在硫酸车间,二氧化硫风机是从德国整套引进、功率超5000千瓦的超大型核心设备。投用之初,电能利用效率不高,2016年,刘亮提出技术改造,被厂方专家拒绝。面对厂家技术封锁,刘亮带领团队展开试验,但由于没有考虑润滑油的改造,最初效果并不好。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刘亮团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依靠扎实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成功对二氧化硫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在保障系统稳定的同时,每年节电超2000万千瓦时。

  对传统产业升级而言,拥抱数字技术就是拥抱未来。刘亮作为厂内技术专家,以“用未来思考今天”的思维,助力企业迈向数字化发展新阶段。在协同创效方面,他带领团队以流程技术最优为前提、系统效益最大为目标,开展闪速炉、转炉、制酸工序协同攻关,开发出“铜酸协同管控”自动化控制系统,将铜酸系统作业率提升至99.81%,每年创造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在数智赋能方面,团队研发全国首套大型汽车智能装酸系统,开启智慧装酸新模式,这套系统于去年投入使用后,工厂汽车装酸能力由每年30万吨提升至100万吨,每年新增利润7500万元。

  扎根有色冶炼一线20年,从初出茅庐的操作工成长为行业技能专家,刘亮在一次次技术攻关、一场场创新实践中,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如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刘亮,正以自身经历激励更多青年职工投身技术创新,用劳动和智慧在有色冶炼领域书写精彩人生。

黄贵平在实验前仔细核对所有试剂信息。通讯员 张珍摄

三十春秋铸药魂

——记全国劳动模范黄贵平

吴雅雯

  1998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实验室的灯光久久未熄,映照着黄贵平伏案查阅文献的身影。桌上堆叠的200多份实验记录、千余份参考文献,见证着双橘颗粒研发的艰难起步。这名年轻的技术员不曾想到,9年后的盛夏,这个承载着团队心血的妇科新药将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为子宫肌瘤患者点亮希望。

  “双橘颗粒是妇科新药,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患者反馈都需要频繁接触女医生和患者。当时我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腼腆青涩,交流时总觉得很局促。”黄贵平笑着回忆道,“后来不断向专家请教,看到患者痊愈后的笑颜,才抛开杂念全心投入,连‘难为情’都顾不上了。”

  自1995年进入江西南昌济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黄贵平一干就是30年,从“技术小白”成长为质量技术总监。继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之后,今年他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主持申报双橘颗粒等10余项政府资助项目,累计获批扶持资金超1000万元;牵头研发的12个新药获批上市,攻克多项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主导的“抗疫中成药复方鲜竹沥液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获批赣江新区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复方鲜竹沥液获评江西名牌产品。

  2019年发现主要药材成分鉴别不明显后,黄贵平带领由70后资深骨干与90后新生力量组成的团队,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团队从小试摸索到中试验证,最终在大样生产中锁定解决方案,成功破解技术难题,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控制水平。“质量是制药人的底线,更是对患者的承诺。纵使困难重重,也要让良药惠及百姓。”黄贵平的话掷地有声。

  “把糖浆变成胶囊,更方便患者携带。”秉持这份初心,2008年黄贵平主导研发的川贝枇杷胶囊上市。此后多年间,团队持续优化工艺,2022年获得省级评价专家组鉴定评语:关键技术实现重要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显著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黄贵平的守正创新远不止于此:在青藏高原的皑皑雪线下,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守护着川贝母的道地性;智能化生产基地里,2024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的嘉宾对新厂区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连连称道。这些融合传统智慧和现代科技的突破,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搭建起智能化、标准化桥梁。

  在黄贵平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他书写的座右铭:“贝母苦寒甘,匠心铸药魂。”三十载春秋,他用坚守诠释制药匠心,以创新浇灌中医药之花。这,正是对劳模精神的鲜活注解。

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一级演员杨俊。采访对象供图

戏脉薪传映初心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杨俊

付睿

  杨俊1979年出生在瑞金市壬田镇圳头村。在他的记忆里,儿时的家乡总带着一份忙碌的欣喜。每逢节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引得他和小伙伴跟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家里人找来仍不舍得离开。

  “都说赣南人人会唱山歌,我奶奶就唱得极好。”那时,每当奶奶拿着蒲扇坐在竹椅上哼唱采茶调,他总会搬来小板凳,静静依偎在奶奶身旁,沉浸在悠扬的采茶调中。

  有时,他和哥哥姐姐会趁着大人不注意,扯下家里的被单披在身上,把锅碗瓢盆和奶奶的蒲扇当作道具,演起自己想象的“采茶戏”。就这样,杨俊的心里萌生了一份“采茶情”。

  1994年,经生源选拔,他考入赣南文艺学校采茶班。在学校,杨俊从手眼身法的戏曲身训基础练习学起,到“三绝”“三艺”的采茶戏基本功融会贯通。哪怕矮子步练得双腿疼痛,单水袖练得手臂发麻,扇子花练得手掌颤抖,毯子功练得一身疲惫,他也未曾放弃。1998年,杨俊进入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工作,在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不久便成了剧院的“台柱子”。

  在一部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中,杨俊遇到了挑战,他饰演剧中人物李龙槐。“丑行很少有唱主角的作品,这一次李龙槐不仅要唱主角,还要唱得好、唱得响亮,让大家看到采茶戏的精彩。”杨俊回忆说。

  有了灵感,杨俊重新回到排练室。伴随着熟悉的旋律“睄妹子”响起,他仿佛看到“李龙槐”站在眼前。

  “剧中的李龙槐是一名苏区干部,具有草根色彩,甚至还有些小缺点,而这些小缺点让角色更加真实、接地气,这与采茶戏的气质相似。”把握住角色的特性,杨俊巧妙地运用赣南采茶戏“正丑”的表演特色,将“逗、幽、猾、灵、正”融入角色。

  “山歌年年唱,灯笼夜夜亮,一代传一代,一帮接一帮”。2016年,作为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的杨俊带领骨干走遍赣州各地,走访30多个院团以及50多位老一辈采茶戏艺人,挖掘收集整理出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文本52个、赣南采茶戏唱腔曲牌23首、传统音乐曲牌400余首,并进行编撰出版、录音录像保存。

  2019年,杨俊用所获人才奖金设立“赣南采茶戏演员培养基金”,以“一练、二带、三推、四换班”的做法,使得不少青年俊才脱颖而出。

  据了解,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启动了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创设了采茶戏艺术培训班,每年定期举办的赣南采茶精品小戏成品研修班,已培训近千名赣南采茶戏专业青年演员。

  今年4月,杨俊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说:“我愿意做一颗扎根红土地的茶种子,在传承中守好采茶戏的根,在创新中开好时代的花。让这一缕茶香伴着新时代的春风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吴园梅在检修主库检查车下电源的悬吊螺杆是否紧固。本报全媒体记者陈化先摄

铁道线上绽芳华

——记全国劳动模范吴园梅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化先 实习生 陈兰兰

  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线上,一趟趟列车呼啸而过,承载着旅客梦想,也见证着铁路人的辛勤付出。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车辆段职工吴园梅,扎根车辆检修一线,用精湛技术与坚韧品格书写奋斗篇章。今年4月,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8年,吴园梅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南昌车辆段。彼时,铁路车辆多为普速车,车辆维修领域男职工居多,女职工寥寥。被分配到空调车间担任电机钳工的吴园梅,毫无退缩之意。在一次维修中,她的手指被故障温水箱电流击中,吴园梅并未心生畏惧,反而以此为契机,刻苦钻研业务。此后,她废寝忘食学习电路图,在闷热狭小的车厢里反复演练操作。历经十年磨砺,吴园梅从“电气小白”成长为“全能高手”。

  2008年,吴园梅在南昌车辆段技能竞赛中斩获车辆电工项目女子组第一名,这一成绩的获得坚定了她在技术道路上奋进的决心。2013年,在江西省第九届“振兴杯”技能竞赛中,她与男选手同台竞技,在空调控制柜故障排查、情境模拟故障应急处理等五个单项比赛中均拔得头筹,荣获全能第一名。

  2014年,吴园梅担任电气组工长,刚上任就面临设备厂家维修人员全部撤出的困境,普速车电气设备维修重担压身。那时,车下电源故障频发,残车多达20余辆。她毫不退缩,带领团队主动出击,通过自学微型电子元件和PLC电路控制,攻克车下电源模块维修难关。

  铁路事业飞速发展,高铁动车组成为主力军。2022年6月,为做好高铁动车组高价值配件攻关维护,吴园梅再次带领团队攻坚,其中价值16.9万元的模拟信息显示屏维修难度大,他们反复推敲,半年内实现该配件攻关修复的突破。截至目前,团队累计修复高铁动车组各类语音系统信息显示屏37个。

  多年来,吴园梅带领团队持续创新。搭建“普速车网络综合试验台”,解决了网络配件上车试验工序繁琐问题。至今,团队完成创新成果20余项,累计节支创效3000余万元。

  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吴园梅深知团队的力量。她依据车间人员情况开展培训,组织授课4000余课时,制作课件视频、编写教材,在车厢内手把手教学。在她的悉心培养下,徒弟孙龙权成长为南昌车辆段最年轻技师。如今,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1人、“全路技术能手”10人、“江西省技术能手”3人等诸多优秀人才。

  吴园梅,这朵铁道线上的匠心之“梅”,以坚韧、执着与担当,展现了新时代铁路人的精神风貌,在平凡岗位上耕耘,如梅花般散发着淡淡芬芳。

赵玺向高校师生宣讲反诈知识。省公安厅供图

反诈一线护民安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赵玺

朱宸廷

  在25年的职业生涯里,赵玺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在一桩桩案件中勇战传统与新型犯罪,以执着捍卫正义,用担当筑牢平安防线。作为省公安厅刑事警察总队信息作战处行动侦查大队大队长,今年4月,赵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坚守与奉献,诠释着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

  “就算嫌疑人逃到天涯海角,我们也要抓到他!”这是赵玺常挂在嘴边的话。2009年,他与同事李国钢为追捕一名盗窃嫌疑人,连续驾车追踪两天三夜,行程跨越江西、湖南、广东三省,最终将嫌疑人缉拿归案。在刑侦岗位上,他参与侦破数十起重大案件,参与“命案攻坚”“打击盗抢骗”等专项行动,以永不言弃的精神守护社会安宁。

  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赵玺积极投身反诈战场。面对全新的领域,他和同事们从零开始,构建江西省三级反诈中心网络,推动建立警银、警企协作机制,有效解决了以往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多个难题,筑起立体化反诈“防火墙”。

  针对诈骗犯罪手段迭代更新的情况,赵玺主动学习通信、金融等领域相关知识,与检察机关、金融部门等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创新提出“手机卡二次鉴权”“涉诈电话漫游地线索和银行卡自主筛查”等打击策略,相关经验获全国推广。省人民检察院二级检察官助理郭睿说:“赵玺既‘钻’又‘专’,为反诈治理提供了有效方案。”

  2022年9月底,我省发生多起利用修图技术实施敲诈勒索的案件,赵玺受命带队开展侦查。面对仅有的一个电话号码,他带领团队从蛛丝马迹入手,连续15天辗转湖南长沙、娄底等地,最终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打掉这个为祸22省的犯罪团伙。

  从警25年,赵玺始终以“在打击犯罪的路上永不止步”为信条。他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才”“全国刑事情报研判专家”。面对荣誉,他说:“案件不破心里不踏实,守护群众安全,是我的责任。”

  同事周晓感慨:“他一直在反诈一线,用心用情守护百姓‘钱袋子’。”群众则称他为“反诈先锋”。赵玺用忠诚扛起守护平安的使命,用行动诠释刑警担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