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凝心聚力,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30日上午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仅展现着“中国之治”的巨大魅力,更潜藏着中国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密码”。
一部部五年规划史,也是新中国的建设史、发展史。回眸历史,从1953年至今,我国共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从“一五”到“十四五”,从桥梁到水利,从交通到能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4个五年规划和计划中的近两千项重大工程项目,刻录下七十余年非凡成就背后的艰辛和辉煌,浓缩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规划制度作为国家宏观战略和治理的独特机制,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规划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每一次编制五年规划,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这是民意充分表达的过程,也是社会共识凝聚的过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时期。对此,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既要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经济“基本盘”,又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驰而不息改善民生,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等一系列关系,坚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多做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共同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五年规划”,如同一把标尺,丈量着奋进的“中国足迹”。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让我们以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远,把奋斗的脚步踩得更实,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凝心聚力绘就“最大同心圆”,不断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