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看懂古代文明如何“C位出道”
静默的窑址遗存,正贯通当下与未来。
作者 | 肖遥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
景德镇与陶瓷的缘分久已有之,《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元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达到巅峰,《景德镇陶录》中留下“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的记录。文字为人们的遐想提供了最初的凭证,然细思之下,古代瓷都的实貌,仍掩映于历史的烟尘中。
2月19日,“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深入推进,对景德镇域内的多个窑址遗存进行深入考古挖掘,以实据揭示瓷都发展的文化基因,勾勒出一幅官民互动、城窑共生、多元交融的壮丽图景。研究发现不仅揭开了古代景德镇的神秘面纱,更对“何以瓷都”作出有力回答。

寻找城窑共生的发展脉络
在景德镇,瓷业与城市血脉相融。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镌刻着瓷的基因;市井烟火、兴衰荣辱,皆与瓷业的脉动同频共振。
若想穿透岁月迷雾,触摸其历史肌理,瓷器无疑是最生动的钥匙,也是最珍贵的线索。
由“瓷”入手,可见技术革新。从明代葫芦窑到清代蛋形窑,再到近代圆包窑,落马桥遗址发掘的各时期窑炉形态,展现制瓷工艺的进化史,配合各时期的作坊遗迹,清晰呈现当地的生产功能转变与布局优化。御窑厂遗址内发现的早于宣德时期的龙缸窑、正德时期的低温釉上彩炉,均为彼时景德镇瓷工的精湛技艺提供有力证明。
而由观音阁遗址发掘出的明代中期至明末清初叠压有序的地层堆积,可窥见明代晚期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的制瓷作坊原貌,体现景德镇制瓷业的精细分工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由“瓷”入手,可见城市生长。此次考古对刘家下弄、詹家下弄、狮子下弄等历史街区的深度勘探,完整勾勒了清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的城市肌理。纵横交错的道路遗迹、暗藏地下的排水系统,以及作坊与民居的建筑基址,共同诉说着瓷业如何重塑城市格局。
地勘资料显示,前街以西区域地层的形成不早于明朝末年,这些区域曾经是瓷片、匣钵等瓷业废料的堆填区,经过数百年的沉积,逐渐演变为新的城市地块。新生区域内的街道走向、水路布局,恰似城市生长的年轮,记录着瓷业经济驱动下,景德镇从传统市镇向现代瓷都的演进轨迹。
由“瓷”入手,可见生态拓展。考古发现,高岭瓷土矿等原料产地及建溪码头等燃料运输点,距瓷业中心区域均达数十公里。这意味着自明末起,本地资源已难以满足瓷业生产需求,促使景德镇开启新一轮产业大分工,镇区原料加工逐步向产地转移,从而构建起超大规模的“瓷业聚落”。
连接高岭矿与镇区的东埠村乘上了这股发展“东风”,清代中期前东埠村局限于东埠古街以东,随着高岭土开采规模的扩大与转运经济的兴起,东埠村逐渐向古街西侧河滩拓展,最终形成如今的村落格局,生动展现了瓷业发展驱动下区域生态的演变。

观照历史背后的文化流转
千年窑火不熄,万里瓷路留痕。景德镇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制瓷技艺的巅峰成就,更架起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推进,天后宫、清真寺等遗址为我们打开了探寻景德镇通过陶瓷贸易连通外洋、融合多元文化的历史之门,让尘封往事重见天日。
阿拉伯幻方瓷、藩王用器、官搭民烧瓷器、道教用瓷、外销瓷……清真寺礼拜殿出土的瓷器种类多样,式样丰富,佐证了景德镇瓷器面向的消费群体之广、海外销售之盛。考古资料揭示,在清代早中期,清真寺区域曾是景德镇通过陶瓷产品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地,是景德镇陶瓷对外贸易网络中极具特色的节点。
贸易与文化向来相互依存,经济的繁荣不仅滋养着景德镇的瓷业发展,更让外来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此次考古发掘的天后宫作为海洋文化的典型符号,便是居于内陆的景德镇包容多元文化特质的有力实证。据学者研究,这座天后宫的建设年代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这一时间节点与以福建月港为起点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高度契合。当时,福建商人赴景德镇订购瓷器,聚居于此开展定向贸易活动,同时也将妈祖文化带到了这片土地。
泗王庙遗址则是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水神信仰在景德镇留下的痕迹。遗址的倒塌梁柱揭示,这座建筑曾于1932年由南昌籍旅居人士重建,为探讨景德镇水神崇拜、昌江水运提供了有力支持。
彼时,南昌帮垄断了此区域的码头搬运行业,通过道路、柱网等遗迹,仍能想见当日码头人来人往、货运不息的模样。在泗王庙正门前,考古团队发现了向昌江方向延伸、多层延用的活动地面,证明了泗王庙的公共空间属性。
如今回望,这些遗址不仅是昌江水运繁盛的历史见证,更深刻揭示了水运在景德镇瓷业中的重要地位,承载先民对水的敬畏与对繁荣的祈愿。

探索时代呼唤的文保新路
景德镇的窑址遗存,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明密码,这些散落在瓷都各处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窑火的记忆。如今,景德镇正以创新之姿赋予古老窑址全新的生命力,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篇章。
披上“数字化铠甲”。在湖田窑,匣钵堆砌的“瓷墙”刻录下岁月印记,智能安防系统日夜守护窑址的一砖一瓦。在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内,全息投影技术助力历史遗珍在新时代重焕生机,通过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重现“村村陶埏”的热闹场景,让人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盛况。
筑牢“制度化屏障”。《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景德镇市瓷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多项条例接续推出,为构建长效文物保护机制、促进文化遗产活态利用提供有力保障。“瓷上中国”景德镇瓷业景观文物主题游径的打造,便是政策落地的产物。
它串联起高岭瓷土矿遗址、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埠古码头等核心节点,完整呈现从原料开采、制瓷生产到贸易流通的全产业链图景,让游客沿着游径,读懂一部立体的陶瓷文明史。4月17日,该主题游径入选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
点燃“时代化光彩”。4月18日,正值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里的景德镇,探秘青白瓷之源”主题活动于湖田古瓷窑址开展,拉坯、利坯、画青花等传统制瓷技艺现场展演,搭配宋代茶宴、陶瓷市集等沉浸式体验,让文化遗产从“展柜里的展品”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这场活动也拉开了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宣传季”的序幕,从4月至6月,近百场涵盖教育、展示、传播和服务的活动将接续上演,致力于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古迹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创意相遇,既留住了城市的“乡愁”,又赋予其新的活力。那些静默的窑址遗存,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让千年窑火的故事贯通当下与未来,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