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中腹地,寻找失落的“白银帝国”

2025-05-05 08:22 阅读
当代江西

尽管历史变迁,依旧难掩蒙山古银矿的昔日辉煌。

在赣中腹地,有一座山,巍峨挺拔,高耸突兀三百丈,方圆势压上百里,峰峦向背分三郡,这便是楚蒙山,又称蒙山。它曾经隶属古瑞州、临江、袁州三府,地接上高、新余、分宜三县。令人称奇的是,这里四周被茂林修竹包围,群峰被白云雾气笼罩,天然氤氲着一种神秘深邃的气氛。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明朝嘉靖内阁首辅严嵩曾赋诗“楚蒙擅奇秀,百仞削苍壁”,生动地描绘出楚蒙山的奇秀险峻;明弘治年进士黎风自号楚蒙,著有《楚蒙诗文全集》;清朝初期的晏斯盛著有《楚蒙山房集》。

蒙山银矿遗址位于上高县城南30公里处。白银作为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宋元以降直至近代千年的中国货币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华盛世。在“白银帝国”初现雏形、步入巅峰的历史节点,与楚蒙邂逅的蒙山银矿,鲜为人知却又震撼人心,见证了“白银帝国”的孕育与崛起,承载着上高的辉煌历史与沧桑变迁。

上高建县可追溯至公元184年,距今已有1830余年历史。蒙山银矿遗址,其规模宏大,当时堪称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在其稳产时期,每年白银产量高达3万两,开采活动持续了160多年。2013年,被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循着小径探访炼银遗址,眼前是堆积如山的矿渣,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难掩蒙山古银矿的昔日辉煌。拾起一块矿渣,入手沉甸甸的,质地坚硬粗糙,表面布满大小不一的坑洼,凑近一瞧,些许矿物质在阳光下正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01

“白银帝国”的崛起与沉浮

蒙山古银矿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跨越了宋、元、明三代。南宋庆元六年(1200),第一缕银矿的光芒在蒙山太子壁峰附近闪耀,便拉开了长达数百年开采史的序幕。

宋朝时期,蒙山银矿设务采炼,此时就像一颗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在风雨中艰难成长,为后续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元朝建立后,朝廷对储量丰富的蒙山银矿极为重视,设置银场提举司,调拨袁州、临江、瑞州三路民工三千七百户,粮一万二千五百石进山采矿冶炼,蒙山银场年产量保持在三万两左右,达到了稳产高产阶段,成为元朝重要的财富来源地。明代,户部虽两次复勘,但因“计其所用工力数多,得银数少”,最终将银坑封闭。

从兴盛到衰落,蒙山古银矿的命运跌宕起伏,它的历史轨迹不仅是一部矿山开采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经济变迁史,见证了“白银帝国”从孕育到崛起,再到逐渐黯淡的全过程。

“蒙山银矿炼渣遗存丰富,至少有上百万吨,据此可以想象当年冶炼规模之宏大。可以推测,高峰时期的冶炼户不少于8000户,大概有4万人,进行采石、冶炼、铸银‘一条龙’生产,这样规模化、一体化生产模式,在国内古银矿遗址中极为少见。”上高县博物馆馆长刘清华介绍,蒙山古银矿遗址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

走进蒙山太子壁峰方圆5公里的区域,就如同踏入了一个神秘的古代矿山世界,仿佛看到神秘遗址的惊世容颜。这里已发现古银矿矿井20多个,其中最深最长的一、二号矿井尤为令人惊叹。二号矿井垂直140米,水平长170米。

1982年12月,上高县文物普查队进入二号矿井70米深探查,发现矿井巧妙地利用天然溶洞,沿岩层倾斜方向采矿,井内还留有清晰的凿矿痕迹,同时出土了瓷片、铁灯架、炉灶、钢钎等物件,这些看似普通的遗物,正是当年矿工们辛勤劳作的见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1983年10月,省赣西地质队与大窝里村干部入井勘探,在洞内行八小时未终,因无蜡烛而返,其间发现洞中有洞,纵横交错,宛如迷宫,甚至还有巨木横悬洞中,树皮如鲜,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2006年11月,南港村东风桥组10余农民自发探险一号矿井,带了五根160米长绳索入洞,绳索用尽仍未到达尽头,可窥当年采矿工程之浩大,堪称古代采矿史上的奇迹。

 

02

“白银帝国”的文化之光

在蒙山古银矿银业发达时,为研究银矿采冶技术,崇尚仁义道德,教化银矿子弟,提举司将兴学视为急切之务。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蒙山银矿提举司姜荣在银场附近,建起了“正德书院”。次年,提举孛兰溪割己俸续建,历经三年终于建成。元朝集贤院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更是为其手书“正德书院”石额,使得书院声名远播。延佑二年(1315)夏,提举陈以忠用私费对书院进行扩建,使其规模不断扩大。

“正德书院”建筑宏伟,曾建有大成殿、两庑、明伦堂、致思堂、佑善堂、先贤祠等,还内置果行、育德、正蒙、修身、观复等场所,供学生休憩学习。元朝时,书院名招集徒众诵习,人数达千人之多,成为当时的教育盛景,开了华夏厂矿办教育的先例,堪称“矿山学府”。

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千余学子齐聚于此,琅琅书声回荡山间,与银矿开采的劳作声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然而,不幸的是,明万历年间,书院毁于兵焚,只留下一片遗址,令人叹惋。曾经的辉煌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只留下残垣断壁诉说着往日的荣光。

正德书院的建立,在当时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为银矿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了众多人才,还促进了银矿采冶技术的研究与传播。

如今,正德书院已不复存在,但依然可以在其遗址上看到残存的墙脚数处及一座梁桥。站在遗址前,耳边似乎还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那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文化的传承。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03

“白银帝国”的爱情绝唱

在蒙山白云峰东面,陡峭石壁上隐约可见的古装人像,正是太子壁,它背后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明代,皇帝宠妃为夺正宫之位,毒杀皇后并诬陷太子,太子因此被废,贬至蒙山银局督炼白银。

来到蒙山的太子寄情山水。一次打猎时,他看到山梁下采桑的美丽姑娘,身旁依偎着梅花鹿,这一幕令他心动。经打听,姑娘是老御史之女。太子带着厚礼求亲,却遭拒绝。老御史“世态炎凉,宦海险深。处世立命,一技养身”的话,让太子读懂了姑娘的心意。

此后,太子下井采矿,目睹矿工悲惨生活,经七七四十九天,制出连环银质餐具。桑女见后欣喜,回赠写有“物无常新,人无常梦。白头偕老,一技养身”的绢扇,二人就此订下终身。

太子在银局革除陈规陋习,改善矿工待遇,采矿效率大幅提高。然而,新皇后派来的监视者密告皇帝,称太子私自改规章且与民女订婚。皇帝虽不满新皇后挑拨,仍决定召太子回京。太子得知消息,与桑女匆忙完婚,向北出逃。

两年后,新皇后毒杀皇后之事败露,皇帝欲恢复太子储君之位。可当钦差找到太子时,太子坚持桑女同封太子妃才肯回京。皇帝大怒,下旨“人不见头见”,又密令钦差处死桑女。

钦差绑架桑女并伪造其殉情书信。太子信以为真,寻遍山水不见桑女。在白云峰见到钦差和知府时,他高喊:“父皇不是说‘人不见头见’吗?我决不回京,你们来取我的头吧!”言罢撞向岩石。只听一声巨响,岩石迸裂,太子的身影永远映在了石壁之上,成了今天的太子壁。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