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为快|破解“执行难”守护公平正义

2025-05-06 06:09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法院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关乎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关乎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去年,全国法院执行到位金额超2万亿元,胜诉当事人的“纸上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推动了法治社会、诚信社会建设。但相较于人民群众的期盼,执行工作依然存在差距,仍需进一步发力。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深化交叉执行、规范执行工作情况和首批6件执行实施专题指导性案例。

  执行工作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实现胜诉当事人权益的手段。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突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加大执行力度,依法惩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同时,争取以最小成本取得最佳效果。天水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与明某执行实施案中,生效判决确定了被执行人腾退房屋等义务,被执行人却一直不配合执行,还纠集家属亲友围堵执行现场,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执行法院将刑法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规定以涉嫌拒执犯罪风险预告的形式告知被执行人,告知其在指定日期前仍不腾退案涉房屋,法院会依法将其涉嫌犯罪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之后,被执行人在指定日期前自动履行了腾房义务。该执行方法有效避免对抗升级,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判决义务,综合效果良好。

  交叉执行是人民法院针对“执行难”问题,依法探索出的新方法。提级执行是交叉执行的方式之一。四川某化工公司与山东某化工公司等执行实施案,是一起在拆除涉知识产权侵权生产设备领域,采取提级执行方式顺利执行的案件。该案中,生效民事判决确定山东某化工公司等负有销毁侵权设备等义务,但被执行人一直未主动履行。经调查,案涉生产设备具有易燃易爆属性,拆除的专业性强、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双方当事人在四川、广东等地还存在3起关联案件,申请执行人向法院表达了希望一体处理所有纠纷的意愿,仅靠基层法院执行,难度较大。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督办,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提级执行,当事人最终达成包含被执行人支付技术许可使用费、侵权赔偿款、案涉设备继续使用等内容的执行和解协议,既兑现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胜诉权益,又实现已投入生产设备的合法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多赢共赢。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人民法院执行的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被执行人长期服刑,出狱后下落不明。经最高法院督促执行,执行法院多方查找、摸排蹲守,成功拘传被执行人并促使其自动履行。申请执行人感动地说:“这么多年的案件,法院还没有忘记。”因此,执行法院应主动发现案件,定期组织对案件进行评查,对于被执行人主体特殊、外部干扰大、财产在外地不便执行等案件,依法向上级法院报请交叉执行,共同破解“执行难”。

  以更加健全的执行制度、更加规范的执行行为、更高素质的执行队伍,切实提升执行案件质量、效率、效果,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朱雪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