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博:展教共振催芳华 文旅融合拓新境(图)
大江网/景德镇头条客户端讯 吴晓燕报道:五一期间,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接待观众7.7万人次,构建展览、教育、旅游的螺旋上升生态,以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赋能文旅融合实践。为2303位老年人和境外游客提供免预约入馆便利,开展35场次免费讲解服务,摆渡车免费接送游客超1万人次,收获央级媒体报道25次、省级媒体报道84篇,以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赢得广泛赞誉。


六大展览引热潮九项活动绽芳华
“五一”假期,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以“展教共振”为核心理念,精心构建“六大展览+九项活动”的文化矩阵,将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互动体验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一场观展与实践并行的沉浸式文化盛宴。
在展览布局上,博物馆打造立体化文化传播矩阵。《瓷业高峰是此都》《试验区建设成果展》双主题展,回溯瓷都千年辉煌与当代创新;《瓷塑万象泥火匠心》《黄梅百年瓷中有戏》双特展,分别呈现近百年陶瓷雕塑的精湛技艺与黄梅戏和陶瓷艺术的跨界碰撞;《光影载道瓷上中国》《何以文明》双数字展,则借助VR等前沿技术,带观众穿越时空领略陶瓷文化魅力。

与丰富的展览相呼应,博物馆同步推出“观、学、创、游”四维体验链活动。“小小探瓷家”让孩子们化身陶瓷小侦探,在趣味探索中了解制瓷工艺;“景博•瓷文化”课堂邀请专家深入浅出讲解陶瓷历史;“诗旅景博记”直播打破地域限制,让全球观众“云游”博物馆;“特展与常展”导赏则为游客揭开展品背后的故事。
“五一”特别策划的九项活动更是人气爆棚。景博广场上,“传颂《琵琶行》 品味瓷之韵”活动成为诗词爱好者的乐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排队等候的人群中,有人低声默背诗句,有人自信满满挑战,成功通关的游客不仅能获得免预约进馆资格,更在背诵中重温白居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经典诗句。来自上海的温先生兴奋地说:“本来没预约到门票,没想到背诵《琵琶行》让我顺利入馆,这种文化体验太特别了!

《光影载道瓷上中国》数字展科技赋能,用当代科技“复活”清代瓷器,光影流转间仿佛带观众穿越数百年;《黄梅百年瓷中有戏》将《天仙配》《梁祝》等黄梅戏名角呈现在陶瓷上,展现戏曲与陶瓷艺术交融之美;《泥火匠心瓷塑万象》更是汇聚圆雕、浮雕、堆雕等七大传统技艺,“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等六个系列的代表作,从经典故事到时代楷模,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匠心故事。
让文物“开口说话”文化“触手可及”点燃文化传承新引擎
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活力交织的热烈氛围。在这里,古老的陶瓷文物不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冰冷展品,而是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活”了起来,推动陶瓷文化“火”遍四方。以文化为核、创新为翼,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成功构建起“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融合新范式。

青花湛蓝苍翠,白釉光润素净,青白相互衬托,杂宝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仰莲瓣纹相得益彰,尽显端庄秀雅,作为元代青花器的代表之一,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可以称得上是中式美学的“典范”。作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仅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全新脉络,又沿海上丝路惊艳了世界。景博将其IP授权给第三方,制作出同款茶具文创产品。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在展览上大做文章。《光影载道瓷上中国——走进清代盛世瓷器的数字世界》依托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藏最为丰富和精彩的乾隆朝瓷器,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声光电光影技术、3D裸眼视觉技术、3Dmapping视觉技术、3D全息幻影视觉技术、ARMR虚拟现实综合技术、CAVE视觉技术、AI互动技术AR、AI等最新数字化呈现手段,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超精湛和历史文化深厚底蕴展现出来。

如今的景博,通过创新探索,真正实现了文物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传承的转变,让文化从历史深处“走”进人们的生活。“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融合新范式,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更让陶瓷文化以全新的姿态传播得更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范本,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陈创新:一件文物激活一个展区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一场由文物引发的展览变革正悄然上演。博物馆以“文物IP ——场景重构——流量裂变”的展教融合新路径为指引,通过明星文物激活展区,让传统展陈焕发全新活力。
位于博物馆7楼的《泥火匠心瓷塑万象——景德镇近百年陶瓷雕塑展》外,游客早早排起蜿蜒长队,这场展览的火爆,离不开博物馆的“顶流网红”——“无语菩萨(沉思罗汉)”。凭借极具感染力的“无语表情”,这尊陶瓷文物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大关。自官宣入驻新展的消息发布后,无数粉丝专程从全国各地奔赴景德镇,只为与这位陶瓷界“明星”同框打卡,“看无语佛”甚至成为游客口中热门的旅游攻略。

《泥火匠心瓷塑万象——景德镇近百年陶瓷雕塑展》以时间为轴,精选近百件陶瓷雕塑珍品,分为“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历史典故”“泥塑慧光”“时代楷模”“多元融合”六大主题,全面呈现景德镇陶瓷雕塑的百年历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特展以“无语菩萨(沉思罗汉)”的“搬家事件”为创意支点,打破传统展览模式。博物馆展陈团队围绕“无语菩萨”的热点,精心设计展区布局。这种展陈方式,不仅让“无语菩萨”成为展览的核心吸引力,更带动整个展区成为游客热议的焦点,实现了展览的破圈传播。
此次展陈创新的成功,验证了“文物IP - 场景重构-流量裂变”展教融合路径的可行性。它不再将文物孤立展示,而是以明星文物为核心,通过场景创新激活展区,让更多文物被关注,带动其“火”起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文化破壁:文化双璧联动新实践
今年“五一”,《黄梅百年瓷中有戏》特展构建“非遗双螺旋”传播模型,不仅让观众眼前一亮,也实现黄梅戏、赣剧与陶瓷文化的深度联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全新实践。
此次特展将黄梅戏与赣剧两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戏曲文化,与陶瓷艺术巧妙融合。一件件精美的戏曲主题陶瓷文物,生动展现了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梁祝》,以及赣剧的独特韵味。工匠们通过精湛的陶瓷制作技艺,将戏曲人物的神态、服饰、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让观众仿佛能听见戏曲的唱腔,看见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非遗双螺旋”传播模型的构建,不仅让观众领略到黄梅戏、赣剧与陶瓷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更推动了三种文化的相互传播与发展。对于黄梅戏和赣剧而言,陶瓷文物成为它们文化传播的新载体,让更多人通过陶瓷了解戏曲文化;而对于陶瓷文化来说,戏曲元素的融入赋予了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戏曲爱好者走进博物馆,感受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我是带着孩子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没想到在这里既能欣赏到精美的陶瓷,又能近距离接触黄梅戏和赣剧,这种文化融合的方式太有趣了!”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道。《黄梅百年瓷中有戏》特展通过“非遗双螺旋”传播模型的创新实践,成功实现了文化破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知识裂变:线上线下可移动的文化课堂
景博打破时空界线,以“诗旅景博记”直播活动为载体,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可移动文化课堂”,实现知识裂变式传播。
5月2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官方抖音直播间热闹非凡,“诗旅景博记”活动现场的精彩瞬间实时呈现。镜头里,游客们专注背诵《琵琶行》的神情、诗词接龙时的妙语连珠、文物知识问答中“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表现,吸引了无数网友围观。活动通过线下体验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为观众送出免预约进馆、文创礼品及体验券等福利,累计观看量达1.4万人次,评论区满是“氛围太燃”“下次一定要打卡”的留言。

“传诵《琵琶行》,免约畅游景博”环节,白发老人铿锵有力的吟诵、亲子家庭默契十足的接力背诵,不仅点燃了现场气氛,更在直播间引发刷屏热潮。一位来自湖北的游客留言:“为了走进景博,认真背诵《琵琶行》,收获满满成就感!”。“诗词接龙”环节成为全民参与的欢乐场,“天青色等烟雨——我在等你”,小学生的俏皮应答引得满堂喝彩,网友们也在评论区隔空接龙,将直播间变成“云端诗会”。
最具知识性与挑战性的当数“景德镇大‘瓷’典知识问答”。“元代青花瓷的钴料来自哪里?”“‘郎窑红’因何得名?”一个个专业又有趣的问题,将活动现场化作“瓷器考场”。游客通过答题挑战解锁“免预约特权”或精美陶瓷文创礼品,线上观众也能同步参与答题,通过截屏抽奖收获景博文创。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汲取陶瓷文化知识。

“诗旅景博记”活动精心设计“线下高光+线上互动”的双向传播链路,将抖音直播与三大活动深度绑定。线下,观众沉浸于诗词与陶瓷文化交融的场景;线上,网友通过弹幕、评论实时互动,打破地域限制。这场可移动的文化课堂,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更通过知识裂变,让更多人感受到陶瓷文化与诗词魅力的深度碰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