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到心间——两名台湾青年在南昌的扎根故事
王艺蓁在直播。通讯员 熊锦阳摄
刘哲亚在江西裕民银行总部工作。通讯员 熊锦阳摄
“南昌菜,好辣!”这是王艺蓁和刘哲亚初到南昌时不约而同的惊叹。彼时的他们都不曾想到,南昌特有的辛辣滋味,多年后会成为自己对第二故乡的独有认证。
烟火寻味:被辣征服的“台湾胃”
2021年的夏天,刚满18岁的台湾青年王艺蓁攥着南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英雄城南昌。
学校食堂的辣椒炒肉,曾让她就着半瓶矿泉水才咽下三口米饭,就连便利店的茶叶蛋,都裹着层红艳艳的辣椒油。这些火辣的记忆,最终化作她手机里的美食相册。“我来南昌之前,从来没吃过辣,被南昌默认的辣度惊呆了。”她笑着说,“后来渐渐发现,南昌家常菜的口味并不会为了辣而辣,更多的是一种滋味。现在不吃辣,反而会觉得少了什么,南昌菜已经彻底把我征服了。”
为了能快速认识这座城市,王艺蓁来到南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城市漫步。从八一公园到珠宝街,从百花洲到万寿宫,烟火气揭开了南昌陌生的面纱。拌粉摊前,顾客脱口而出的“老板,来碗拌粉!”声音此起彼伏;粗瓷碗里,雪白的米粉与鲜红的辣椒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咀嚼时,萝卜干发出的脆响与麻油的醇香交织在一起。
“这是一座热气腾腾、富有人情味的城市。安逸闲适的生活气息,让我逐渐放松下来,主动去适应这里。”她说,“这几年南昌的首店、首展活动变多了,也让我有机会和朋友一起去参加陶瓷、咖啡、面包等主题的市集活动。这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南昌,还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四年来,这个背着帆布包穿梭在万寿宫青石巷的姑娘,早已将城市丈量。她会在珠宝街老字号排队买绿豆饼,也会在红谷滩的咖啡馆消磨午后时光;既熟知羊子巷的“苍蝇馆子”,也能对省博物馆的青铜器如数家珍。今年毕业季,当同学们忙着往北上广深等地投递简历时,她却把求职地锁定在南昌:“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藏着太多惊喜,我想像南昌菜里的小辣椒一样,成为它滋味的一部分。”
以爱为巢:跨越海峡的双城灯火
2014年,刘哲亚从台湾中正大学毕业。“台湾中正大学与江西多所高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学术联系。所以从上大学开始,我就开始了解江西、了解南昌。没想到,有一天会扎根南昌。”
2020年,刘哲亚放弃在深圳的高薪工作,为爱奔赴南昌。刚来南昌的刘哲亚也不习惯吃辣,“没办法,我老婆是九江人,在她的特训下,我现在能接受青菜里放小米椒了。”
如果说爱人是刘哲亚开启南昌生活的领路人,南昌市台办则成为他在南昌的第二个家。“新冠疫情期间,无论是接种疫苗,还是防护药品,市台办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后来还举办了很多联欢联谊活动,让我在南昌认识了许多台胞,找到了家的感觉。”
刚入职时,作为当时江西裕民银行唯一一个台湾籍员工,刘哲亚也有不习惯的地方,“就比如在台湾,大多数朋友之间出游会默认AA制。而在南昌完全不是这样,朋友之间不会计较谁买单,来往请客之间感情反而愈发亲厚了。”他说,“南昌人的诚意就像南昌拌粉——看起来火辣,尝过才知道醇厚。”
今年1月,刘哲亚开始担任南昌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南昌的就业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更多的台胞来这里发展。”他表示,“我十分愿意为来南昌的台胞做向导,无论是介绍南昌的人文历史,还是提供生活就业等各方面信息,希望可以为赣台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万家灯火中,来自宝岛台湾的两名年轻人,一个因美食留下,一个为爱情扎根。用味蕾尝遍烟火味道,用脚步丈量城市脉络,他们在红土地上种下的青春种子,正以蓬勃生机诠释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意蕴。
江西日报 吴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