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灌“共富花” 奏响“幸福曲”——看江西如何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惠民生聚人心


改造提升后的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民族团结大道平整美观,极大改善了畲乡群众的出行条件。
清晨,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芙蓉李种植基地内,青青的李子果挂满枝头,村民蓝德武开启一天的忙碌。“以前上山种地靠天吃饭,现在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村里建了产业基地,芙蓉李不愁卖,去年我家增收3万多元。”笑容在他脸上荡漾开来。
蓝德武的故事,是我省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托起各族群众“共富梦”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支持民族地区实施了一大批群众所需所盼、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的项目,如春雨般滋养着各族儿女共享和美家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和美村寨展新颜
晨光初透,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民族团结大道上车来车往,玉带般的公路在秀丽的山色中蜿蜒伸展。
樟坪畲族乡位于贵溪市南部边远山区,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多年来,改善交通一直是畲族群众的心愿。为此,在各级民宗部门帮助协调下,落实项目资金3900万元,对贯穿该乡的民族团结大道进行提升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畲族群众交通出行条件,惠及沿线各族群众数万人。
“以前拉毛竹下山,路窄弯急,过每个弯都要小心翼翼,下山要几个小时。现在路修宽了,路面也铺设了沥青,效率提升了,收入也提高了。”樟坪畲族乡村民兰瑞林高兴地说。
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绿树掩映的特色民居……吃完晚饭,新余市渝水区鹄山镇力塘下村村民陈文元都要在村里溜达一圈,“没想到我们村变得这么漂亮,真是家在园中、村在景中。”
这些变化,是我省扎实开展民族乡村“富口袋+富脑袋”暨和美村寨建设行动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立足各地实际和群众需求,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营造优美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产业发展促共富
走进铅山县太源畲族乡畲族村蟠桃园基地,村民雷太中正忙着管护桃园。
看着数千棵蟠桃树布满山头,雷太中乐呵呵地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我也从省外务工回到了村里,去年我从基地领了工资2万元和分红2000元,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大家生活也更上一层楼。”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太源畲族乡畲族村用在了刀刃上。为改变发展面貌,太源畲族乡畲族村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吸纳村民加入合作社,建设380余亩蟠桃园基地,带动50户村民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是我们的‘致富法宝’。这几年通过发展蟠桃和香菇产业、引进露营基地,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5万元到去年突破百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雷俊细数着村里的变化。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建设和美村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省持续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民族乡村“一村一产业、村村有亮点”的发展格局,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经过多年持续发力,我省民族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最高达2.45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最高达150万元。
文旅融合绘新卷
春末夏初,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樟坪畲族村满眼青绿、溪水潺潺。来自鹰潭市的游客张先生带着家人,入住高岩畲寨民宿,开启周末生活。“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还可以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鹰潭市以传统特色村寨保护利用为抓手,持续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开发民族风情游精品路线,打造一系列蔬果采摘、生态露营、民俗体验等体验性强的旅游业态,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主题精品民宿、客栈、农家乐等,丰富旅游服务内涵,有效激发民族乡村旅游发展潜能,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畲族历史文化墙、畲族歌舞台、畲族民俗文化陈列馆……走进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浓郁的民族文化扑面而来,许多游客在村里体验乌饭制作,感受畲族文化。
“把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在关键处,既算经济账,更算民生账、团结账。”信丰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通过整合各方资源资金,依托“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挖掘传承优秀文化,举办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了一条既留住乡愁、又壮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好、用活、用足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省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俊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