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揽金”300亿元又拿下多个全省“首发”? 赣西山区里“凿”出来的工业园
上栗地处江西西北部,自古为赣湘通衢、吴楚咽喉,被誉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从萍乡市出发,向北约30公里的山区里,一座现代化工业园区正悄然崛起——上栗工业园,起步于萍乡产业转型之需,疾步于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崛起之势。
赣西山区里“凿”出来的工业园,两年时间“揽金”300亿元,“坐拥”多家龙头企业,从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出发,洽谈落地全省“首发”的电子电路科研基地——江西电子电路研究中心、麦可罗泰克(江西)实验室。即使在开发区管理制度创新领域,这座县域级工业园也能锚定目标,首创“管委会+工业社区”改革,成立全省首家产业工人社区,并连续三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
长路漫漫,上下求索。这些成绩的背后,发展底气何来?创新动能何在?跟随笔者脚步进一步了解。
上栗工业园区(图由上栗工业园区提供)
“凿”出来的工业园
初夏,清风细雨,迎着万物生长的希冀,笔者来到上栗工业园,随处可见的现代化厂房,钢架结构在春雨后更显铮亮,车来人往却忙而有序……这里处处涌动着春天与工业同频共振的蓬勃生机。
“如果是5年前的春天,你来到这里,脚下踩的应该不是平坦大道,而是一脚深一脚浅,走过来鞋底都得沾满土。哪能像现在这样,厂房跟积木似的码得整整齐齐。”上栗工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邹若钧笑着对笔者说道。
本以为上栗县打造出享誉全球的“花炮故里”城市IP就已经足够传奇,而今一看,这里竟“凿”出来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园,并且正以势如破竹的姿态不断“上新扩产”“揽金百亿”。
上栗位于萍乡北部、湘赣边界,商贸发达,享有“中国烟花爆竹之乡”的美誉。对于一个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同时迫切需要产业转型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区域来说,开辟新“路”,势在必行。
“经济转型,急于开新路,山多地少,更要加快步子,‘凿’出一条条新路。”邹若钧表示。
据了解,该园区于2020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上栗工业园,下设赤山工业园和赣湘合作产业园,目前正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粉末冶金)、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集聚群。
“既然要做,就要打出差异化,抉择好细分领域,奔着链上最优、最好的方向去做。”邹若钧说,“去年,园区组织召开了上栗县电子信息(电子电路)行业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了行业内8名资深专家对园区电子电路产业发展进行了把脉问诊,明确了走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发展道路。”
锚定细分领域,腾笼换鸟,招大引强。近两年,上栗工业园先后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5个,签约资金近300亿元,丰达兴、联锦成、东讯精密等龙头企业相继投产见效,初步形成了涵盖PCB、贴片、智能终端、面板、盖板、镀膜、丝印、终端等上下游的产业链,精密线路板产业集群成功申报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搭好“工业躯干”,又安上“科技心”
“既然费尽心力‘凿’出一个工业园,便不能止步于搭建一个厂房林立的物理空间,而是要打造产业链条紧密咬合、生产要素高效流通的产业生态。”邹若钧对笔者说道。
这对于一个建设起步不久的县域工业园来说,可以说是不小的挑战。
从电子电路集群式发展的目标出发,园区先后投入近100亿元高标准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园、智能电声产业园、5G通信产业园、集成线路板产业园等首批产业园中园。
“目前,园区智能穿戴产业园、信质电机、食品产业园等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启动了三期供水管道延伸、110kV临时变电站、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洲旭电路标准厂房、金时裕标准厂房、凯诺微标准厂房、公共实训基地和相关道路的建设,工业园基础配套保障进一步加强。”上栗工业园党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工业躯干”已具雏形,如何安上一颗有温度、会思考的“科技心”?
笔者来到位于园区内的江西电子电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正在精密仪器、电性能监测等实验室内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电子信息产业是江西的主导产业,但是我省一直以来主要充当着生产基地的角色。”江西电子电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道。“为满足区域内电子电路产业技术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短板和产业瓶颈,园区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江西电子电路研究中心,刚柔并济引进了电子科技大学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科研团队,其中拥有高级职称、博士学历人员20余人,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电子电路领域位于第一梯次的研究团队。”
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与园区内联锦成、东讯精密等10余家电子电路企业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
“目前,我们已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问题4个、转化科技成果2个、申报科技创新项目3个、申请专利4项,其中为宏章电子公司解决了层压缺陷、丰达兴公司解决高频活化等难题,挽回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江西电子电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由该研究中心团队建设的全国首支“超薄载体铜箔中试线”有望突破国外载体铜箔生产的“卡脖子”技术,这一科研项目将填补国内商用化超薄载体铜箔生产的空白。
江西电子电路研究中心于2022年1月投入使用,为区域内电子电路企业注入强大的科研创新动力。
次年,全省首个获国家CNAS和CMA双重资质认证线路板实验室——麦可罗泰克(江西)实验室“落地”上栗工业园。
“这意味着,链上企业可以不出园区,在‘自家’的实验室内进行产品检测,获得带有CNAS国际互认联合标志的检测报告,检测数据结果将被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互认机构予以承认,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公信力。”该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表示。
社区搬进工业园——“企业所愿就是任务清单”
如此一个山区小县里的工业园,引得来行业龙头企业、造得了集群式产业链、建得起全省“首发”科研基地,背后的韧性与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园区企业,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产业工人。这是我们将社区搬进工业园的工作初心,也是产城融合赋能工业发展的最佳路子。”宝华工业社区党支部书记崔远生说道。
社区搬进工业园,背后有何深意?如何赋能园区工业发展?
崔远生告诉笔者,上栗工业园作为当下县域产业转型的桥头堡,在承担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职责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民政、信访稳定、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繁重的社会事务。
“如何有序剥离社会事务,既要厘清社会事务职能,又要保证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满意度,这是上栗工业园面临的难题。”
任务艰巨,向新而行。园区上下锚定管理制度改革目标,学习借鉴外省工业社区相关改革案例,走访、摸排上栗工业园的基础状况和共性问题。
2023年5月,上栗工业园首创“管委会+工业社区”改革,成立全省首家产业工人社区——宝华工业社区,明确将各项社会事务交由社区承担,打造了一条集企业服务、职工服务和产城融合于一体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崔远生一边说着一边翻看他的走访记录本,一页翻一页,密密麻麻,满满当当。
园区入驻了新企业,职工通勤难——重新规划园区公交路线,新建停靠站点;路远地偏,企业员工看病难——协调派出镇卫生院骨干医生驻地24小时轮班坐诊;深夜路灯不亮,夜班职工行路难——扩容升级变压器,一排排明灯照亮收工路……
“企业、职工的愿望,就是我们的任务清单。”崔远生说道,“社区实施网格化服务,并定期召开‘周五夜诊’会议,将企业和职工的需求和难题收集起来,细化类型、量化比重,生成一张‘烦恼指数’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往复,企业和社区也慢慢从‘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烦恼指数’也就变成了‘幸福指数’。”
据悉,近两年来,上栗工业园先后解决了73项613件企业和员工诉求,协助企业完成招工6000余人次,进一步实现了“企业得实惠、职工获普惠、服务促长惠”的目标。
好项目“引得来、留得住”,企业发展“如鱼得水”,营商环境“渐入佳境”,上栗工业园朝着“赣湘边区域发展第一方阵”的目标稳步迈进,一个百亿元级工业园区的轮廓正日渐清晰。
文/邱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