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文章千年同此心

2025-05-09 06:11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青石巷陌藏心灯,象山故里文事盛。4月26日至27日,第十届“井冈山文学奖”颁奖会暨名家名编象山故里行活动,走进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的金溪县。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知名编辑、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共话创作心得,共赏文学之美。

  此间自相逢

  4月26日上午,在庄重热烈的氛围中,第十届“井冈山文学奖”颁奖会在金溪县历史文化街区聚心堂举行。多家媒体对本届“井冈山文学奖”颁奖活动进行了全程联动直播,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和网友观看点赞。

  本届“井冈山文学奖”从2023年和2024年在《井冈山》副刊上发表的作品中,遴选出26篇候选篇目,邀请了国内知名媒体人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通过“盲评”,《一千书院润赣鄱》《鸟的河流》等10件优秀作品获“井冈山文学奖”,李晃获评“年度作家”。这些获奖者来自全省各地,其中不乏名家,也有文坛新秀。在他们的笔下,有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由来,也有流动的乡土画卷;有纪念先烈、不忘来路的红色故事,也有人与自然的脉脉温情。

  “这些作品文采斐然、各美其美,都很优秀,有的作品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对现实的真切观照,有的作品是对文化传承、自然山水的细腻描摹。作家们以独特的文学叙事与艺术表达,为读者推开一扇感知赣鄱文化魅力与精神特质的窗牖,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颁奖会上,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作为评委代表点评道。

  “井冈山文学奖”始于2013年,由江西日报社发起创立,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如今已成为我省报纸副刊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认真阅读获奖作品后,读者不难感受到写作者对文化和自然的亲近,聆听到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别样的文学表达。颁奖会上,表演者们精心演绎了当地民俗文化,朗诵了部分获奖作品片段,获奖作家们紧张而兴奋地领受证书和奖杯,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那天编辑打电话通知我获奖的喜讯,真是一个天大的惊喜,事先没有填材料、拉票,全部都是在不知情‘盲评’的方式下进行的,很公平公正,这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奖项。”获奖作家罗张琴说,这是她第三次获得“井冈山文学奖”。而第一次获奖的李晃,一举夺得了年度作家和作品奖两项大奖,他说:“《井冈山》一直是我仰望的文学高峰,文学之山没有顶峰,我要在群山之间做一个拾级者。”

  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在《井冈山》,文学写作者们,在此间相逢,以文字涤荡心灵,接续薪火。

  有心且远航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井冈山》,是一艘扬帆在时代大潮中的文学方舟,搭载着一批批的新老作者驶向属于他们的文学时代。登上这方舟,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文学彼岸。

  活动期间,作者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了自己一步一步踏上《井冈山》甲板的历程。

  “《井冈山》是一份有温度、有情怀、有格局的副刊。”李晃与《井冈山》结缘已有十多年。2010年6月,《井冈山》刊发了他的散文诗《风过赣鄱》。受到鼓舞后,李晃坚持投稿并数次获奖。他说,每一次投稿、约稿、发稿都是“不断地出发”。李晃的老家在湘西南小城隆回,那里地处雪峰山脉东麓,为群山所环抱。山很高,故要攀登;山也很深,藏着许多故事。作为大山的孩子,从看山、听山,再到读山、写山,李晃把文学创作的过程比作攀登或拾级。近些年,李晃在《井冈山》发表的稿件逐渐多了起来。衡山屹屹、井冈巍巍,他始终保持着仰望高峰的勇气。

  洪忠佩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笔墨长年聚焦乡邦。本届获奖作品《鸟的河流》,写的正是婺源人的母亲河星江河流域,一片60余种珍稀鸟类生息繁衍的“绿洲”。而当提及《井冈山》副刊,洪忠佩说:“在我心目中,《井冈山》是一片文学的绿洲。”在快节奏的时代,有一片“绿洲”能够让诗意的文字在此栖居,或许这就是他眼中副刊的弥足珍贵之处。

  “《井冈山》就像是我的娘家一样,有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第一时间就想往这儿投。”罗张琴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向《井冈山》投稿的经历。2016年,在地方水利系统工作的她带领媒体记者深入防汛一线采写典型人物事迹,因为一条生动的朋友圈,《井冈山》编辑向她发出了约稿邀请。在编辑的鼓励和引导下,她写出了报告文学《陪不了你了》,获得第五届“井冈山文学奖”。“和《井冈山》的相处是一个互相成长、互相成就的过程,很轻松,也很纯粹。只要有好的作品,就放心好了。”

  《起头如握手》的作者、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王晓莉也是《井冈山》的一位老朋友了。这次,是她第三次登上“井冈山文学奖”的颁奖台。“我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实就是从副刊起步的。”中文系出身的王晓莉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文学编辑,后来从给《井冈山》等报纸副刊投一些短篇作品起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井冈山》是一个很包容的平台。它允许你从小处切入,做深度挖掘,新老作者同登一个版面,给了文学新人很多的版面和关注以及很好的学习机会。”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在宽阔的水面回望来时路,作家们虽然写作方向有所不同,但都把《井冈山》视作自己远行和眺望世界的一方温暖的甲板。

  心中存河川

  陆九渊曾言:“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对自然的观察和取法,心存河川,从善如流,无数文人在歌咏自然的过程中感悟着人与环境、我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西是中国田园诗的发祥地,这里的人民爱乡土、工诗书,更善于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生动细腻的笔触传递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可以说,生态是江西文学古老的主题。在当代,《井冈山》的书写者们依然赓续着江右大地的文化传承,生态文学成为本届“井冈山文学奖”的一大突出亮点。

  生态文学是什么?罗张琴说:“我每天的工作都和水‘打交道’,没有刻意去关注生态文学这个概念,只是自然而然地、忠实地记录下一切。”想起第一次面对鄱阳湖碧波万顷时的震撼,罗张琴直言:“当时拍了一个多小时。”她从江西的大江大河,聊到农业,聊到江右商帮,再聊到红军长征,一切都和水有关。“水是生态之基,也是文学母题。我写水的作品,其实触角不局限于生态。”用她的话说,写下被称作“生态文学”的一点东西,是内心情感使然,是“一种本能”。

  生态文学写什么?2019年,漆宇勤组织了一批朋友沿着萍水河从宜春一直走到了湖南。“我们一路看生态,看山川植物与民居,写了一系列散文,发表后慢慢觉得,可以在生态文学、自然文学这方面做一点文章。”江西的绿水青山,让漆宇勤萌生了书写自然的冲动。他认为,生态文学应更多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生态文学也好,自然文学也好,都是关注人与这个世界、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相处,是将人作为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交谈中,漆宇勤的眼神在远处的花草间停驻。或许,正如他的获奖感言:“文学不是经济林也不是观赏林,它是生态林,在天地间缓慢地活着,守着风和雨,自顾自扎根、萌芽、抽枝,保持葳蕤就好。”生态文学不正是以这样一种“缓慢”的姿态在诠释着文学的意义吗?

  生态文学怎么写?洪忠佩的答案是“深入基层”。年复一年,他沿着婺源的山川河流行走,用文字向家乡的万物致敬。“在基层创作的最大好处就是贴近生活。别人问我是不是走了有3000公里?我确实是在婺源的乡镇做田野调查,收获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阅读洪忠佩的文章,就好像在欣赏一部公路片,虽忘路之远近,但一草一木、一鳞一羽都看得真真切切。“我是在婺源打了一口深井。”他的行走伴随着深邃的眼力和深刻的笔力,扎根生活、扎根土地。

  两日的活动,大伙儿行走在金溪这片浸润着千年心学文脉的灵秀之地,有青砖黛瓦,有层峦叠翠,有鸡鸣犬吠。徜徉其间,又一次的写作已在酝酿中。

  真情咏新章

  金溪山水如画,孕育了“心学鼻祖”陆九渊,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天空。陆九渊曾为金溪云林邓氏宗祠题写诗句:“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南宋文天祥曾两度造访于此,漫步青石古道,了解邓氏先祖组织义军抗金的事迹。

陆九渊故里位于江西省金溪县陆坊乡。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毛江凡摄

  文以载道。陆九渊的道是博爱宽仁,文天祥的道是爱国忧民。而本次获奖的作家们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之道的看法。

  “文学是有温度的,可以了解自己治愈世界。人的内心容易被蒙蔽,我们要慢慢将它剥开,主动修正,回归本真和纯粹,在内心观照世间的一切,做到他人即我、我即他人,有一颗同理心、包容心和悲悯心,这是一个写作者应该有的状态。”罗张琴说。

  陆九渊所倡导的“发明本心”理念,与文学创作中叩问心灵、追寻本真的追求不谋而合。

  王晓莉说,一个作家首先要热爱文学创作,还要有一颗责任心,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有益于世道人心,文字也是有生命力的,一经产生作者就收不回来了,直接来到读者这边。所以文学要有益于读者的心灵建设。”

  “芳村是我在诗中力图呈现的新时代乡村新变化新气象新风貌的样本。从这里追溯精神家园、乡村记忆,唤醒一种感动和热爱的力量。”这是林莉的获奖感言。

  从《一千书院润赣鄱》《风起江右》到《老人与鸟》《河山从不忘英雄》……不论是文坛新人还是资深作家,他们都以独到的笔触深情抒写赣鄱大地的深厚底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时代新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井冈山》副刊的“道”又是什么呢?在编辑看来,《井冈山》副刊秉持“与时代同行、与读者连心”的宗旨,持续不断推出了大批文学性、新闻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近年来,《井冈山》副刊通过听读、视频、H5等多种融媒体呈现方式,通过读者、作者的深度参与和互动,潜移默化地浸润人心。

  康伟说,敢于用“井冈山”来命名副刊,一定是有一份底气,有一份正气,有一份大气,也体现了一种庄严、庄重的责任和担当。而《井冈山》也正是以它的坚韧、庄严与厚重护航着江西文学的过去和未来。

  52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在这艘方舟上躬身倾听时代的铿锵足音,用心用情吟咏赣鄱大地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生动再现江西人民的奋进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展现着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波澜壮阔的精神气象与文化自信。

  未来已来,道不远人,心诚可至。

  文学之道,此心同,此理同。

  □ 谢龙龙 任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