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小儿疝气!

2025-05-09 10:36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谢德友 灵山县人民医院

  在儿童健康领域,小儿疝气是一个需要引起家长高度重视的问题。尽管成人也可能发病,但小儿疝气有着独特的表现、成因、危害以及应对方法。

  一、认识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在小儿外科和疝外科较为常见,指的是人体组织或器官偏离了正常解剖位置,经由先天性或后天产生的机体薄弱之处、缺损、空隙进入到其他位置。在临床上,小儿疝气可被分为腹股沟疝、脐疝以及先天性膈疝等类型。

  二、小儿疝气的表现

  小儿疝气的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疝气各有其典型症状:

  腹股沟斜疝,表现为腹股沟区及(或)阴囊、阴唇处有光滑、整齐且稍带弹性的突出肿物,多数小儿无自觉症状。在小儿哭闹、站立、咳嗽或用力致使腹腔内压增大时,肿物就会出现或增大,还伴有膨胀冲击感,安静、平躺后则缩小或消失。

  脐疝患儿脐部会出现球形或半球形的突出肿物,安静卧位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啼哭、咳嗽或挣扎时,因腹内压升高,突出会更明显。此外,患儿脐部皮肤通常松弛。

  先天性膈疝症状轻重不一,临床表现主要与类型及移位腹腔脏器性质、数量和速度、空腔内脏是否发生扭转或者狭窄,以及肺发育不良严重程度有关。先天性后外侧膈疝患儿可出现上腹疼痛、气急、心慌、呼吸困难及缺氧等症状;先天性胸骨后疝患儿在内容物嵌顿或肠管扭曲时,会有上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食管裂孔疝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反酸,严重时甚至会呕血、便血。

  此外,小儿疝气还有伴随症状,当腹股沟疝或脐疝发生嵌顿时,患儿可能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疝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现象,同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会有便血表现;先天性膈疝患儿因反复呕吐,可能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发育迟缓、营养不良。

  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小儿疝气的症状是早期发现病情的关键。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小儿疝气的治疗方法

  小儿疝气的治疗方式因疝气类型而异。若患儿年龄较小,可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果肿块异常增大、变硬,或者肿块区域皮肤温度与颜色改变,又或者孩子异常哭闹、发烧、呕吐等,这可能意味着疝发生嵌顿,属于危急状况,必须立即就医。

  急性期治疗。若患儿腹股沟疝或脐疝发生嵌顿,这属于急症。对于嵌顿疝患儿,首先可尝试手法复位,不少患儿能够复位成功。由于存在复发风险,复位成功后患儿需留院观察24~48小时方可出院。嵌顿时间超过12小时、女孩嵌顿疝、新生儿嵌顿疝以及手法复位不成功的情况,都应进行急诊手术。新生儿后外侧疝并发呼吸困难、嵌顿或肠梗阻,也是急诊手术的指征。

  药物治疗。医生会依据患儿具体症状对症药物,以缓解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这些药物无法阻止病情发展。

  手术治疗。大多数小儿腹股沟疝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如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管修补术等可阻断腹内脏器进入疝囊的通道,防止腹内脏器膨出。

  腹腔镜手术包括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其优点为创伤小、恢复快,并且能够检测对侧是否存在隐匿性斜疝,若有,可同时治疗。

  脐疝。年龄在2岁以上或者脐环直径超过1.5厘米的患儿,应考虑手术切除疝囊并修补腹壁缺损。

  先天性膈疝。除症状较轻的食管裂孔疝外,多数患儿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开刀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

  四、小儿疝气的预防措施

  膈疝多由先天因素造成,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但避免腹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疝气发生。

  如果小儿患有便秘、咳嗽等疾病,应积极治疗,以防这些疾病致使疝气加重。

  家属要尽可能遵循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避免让小儿过早站立,防止因腹直肌薄弱引发腹股沟疝。

  小儿做过腹部手术后,要尽可能避免术后哭闹、大笑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孕妇在孕期务必注重加强营养,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防止早产或产出低体重儿。

  小儿疝气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但如果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让孩子免受疝气造成的危害,健康成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