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没有局外人

陈琛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提倡“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关乎个体、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每个人都成为防灾减灾的参与者、行动者,才能构筑起抵御风险的坚固防线。
灾害风险的无差别性决定了防灾减灾的全民属性。在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面前,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同样的威胁,即使在拥有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对充足救援力量的大城市,也可能因人口密集、功能复杂等特点,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机。比如,自然灾害造成的停电,可能导致交通瘫痪、通信中断,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灾害,也给救援增加难度。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社会高度关联的特性,使得灾害往往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就可能对经济社会秩序造成较大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摈弃“旁观者”心态,个人做好防护、配合防控,企业调整生产、保障物资供应,政府统筹资源、制定政策,各个环节紧密配合,才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近两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均明确“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相关通知亦要求“切实落实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政策,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群众参与隐患发现、排查与监督工作”,凸显“全民防灾减灾、共建安全防线”已成为社会共识。未来,我们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宣传方式,推动全民防灾减灾工作走深走实,使其从社会共识转化为高效实践。
在防灾减灾这场全民行动中,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各类媒体应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利用短视频、直播、公益广告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基层社区是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加强对灾害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等基层力量的培训,推动专业力量下沉,常态化排查民生隐患,将治理触角延伸到老百姓身边。公众应深刻认识灾害风险的普遍性与不确定性,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与危害,明白自身在防灾减灾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同时,定期开展家庭安全隐患排查,合理规划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做到未雨绸缪。当每个社区都有“隐患吹哨人”,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自查自纠,整个社会的安全韧性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