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花式论文致谢,也是一份份青春独白
按理说,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致谢是相对来说并不那么重要的部分。但是,比起学术层面的严谨论证,同学们在致谢里的“放飞自我”,往往更接地气、更生活化,我们也更能从中读出个人的特色。
除了感谢导师、感谢伴侣、感谢朋友,有人写到了赶跑困意的咖啡因子,有人写到了充当白噪音的电视剧,有人写到了深夜睡不着时的歌单,还有人一口气把四年来吃过的美食都当成了致谢的对象。相信不管是这位同学的导师,还是普通的网友,看过之后都会莞尔一笑。难怪有人说:“写致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这是时代给这届年轻人的专属烙印,更是一种富有创造的精神气质。


其实,致谢不光是“有趣”的,也可能是“深刻”的。近年来,不时有论文后记、致谢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令读者感慨万分。
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曾在论文致谢中写道:“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朱占武在论文致谢中写道:“这二十八年,我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母亲的期望,从蹚着泥泞,小心翼翼但无忧无虑地奔跑在上学路上,到现在满怀对未来的希望,漫步于象牙塔内,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却又如大梦一场。”

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部分)(隐私相关的敏感信息已被隐藏)

就此而言,所谓致谢,最应该感谢的对象,或许还是自己。每一位同学写致谢的过程,也是自我问心、自我释然的过程,而他们用文字写下的故事和经历,也必然能给同样处于迷茫中的当代人带来激励和鼓舞。那些记录下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的致谢,不仅是属于年轻人的,也是带给所有人的启示: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当下的生活、长远的人生,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致谢”中问心无愧。(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