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摘要:高中议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媒介与载体,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常因概念界定模糊、论证逻辑断裂、论据关联松散等问题导致文章缺乏逻辑性与说服力。本文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切口,探寻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构建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表达”的思维链条,实现其写作水平与逻辑素养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 写作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一、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议论文写作不仅是高考核心考点,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而受制于多方因素影响,当前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明显的逻辑短板:立意时缺乏对核心概念的精准界定,导致论点模糊不清;论证过程中常出现论据与论点脱节、事例堆砌而缺乏分析的“油水分离”现象;面对多元观点时,由于缺乏辩证分析与质疑反思意识,使得论述呈现绝对化、表浅化倾向。造成这类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源于逻辑思维的松散性、逻辑认知转化能力的贫瘠性。逻辑思维能力的缺失,不仅制约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语文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这一背景下,以议论文写作教学为载体,探寻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逻辑思维培养策略,达成“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成为亟待讨论的课题。
二、厘清文体架构,了解逻辑原理
议论文的逻辑建构以清晰的文体架构为根基,其核心在于以“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化表达实现思维可视化。引论需以明确的核心论点统摄全文,确保论点在论证过程中保持内涵外延的稳定性,避免偷换概念或转移论题;本论的分论点在于体现逻辑层次性,各分论点之间需形成一定的逻辑链条,避免出现论证断层或无效叠加;结论部分需与引论形成闭环,对本论进一步归纳总结,实现逻辑升维,强化论点说服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拆解经典议论文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的逻辑原理,使学生在模仿中逐步掌握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范式,从文体架构层面打破逻辑混乱的根本问题。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为例,全文架构清晰,逻辑紧密。引论部分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紧接着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等自然现象,论证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自我”;再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生活场景,论证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最后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等正反对比,进一步论证学习需“积累、坚持、专一”。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内在逻辑展开论证,紧扣“学不可以已”的核心观点,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闭环。在文本分析中,带领学生一步步解码文章的议论结构,帮助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逻辑原理,为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做好铺垫。
三、分析层次关联,探索逻辑本质
议论文的逻辑深度取决于段落间的层次关联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是否具备思维逻辑,而层次分析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追问“为何这样写”“是否存在更优逻辑顺序”。具体可从三方面展开:其一,明确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逻辑从属关系,确保每个分论点均为中心论点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优化论据排列顺序,避免因顺序混乱导致论证节奏失控,缺乏逻辑性;其三,强化段落间的逻辑衔接,以过渡句、关键词复现等方式建立语义关联,使论证严丝合缝地自然推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师说》,堪称层次关联的逻辑范本。开篇在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后,第一层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切入,界定教师的本质功能,解决“为何从师”的基本问题;第二层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确立从师标准,突破身份限制,解决“向谁从师”的问题;第三层更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现象,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态度,揭示“耻学于师”的谬误,解决“如何从师”的问题。三层论述看似独立,实则以“惑”为隐性逻辑线,层层递进中凸显“从师学习”的必然性。段落间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叹句衔接,既强化情感共鸣,又自然推进逻辑进程,使学生得以在分析议论文层次关联的过程中,感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层次性,从而对逻辑的本质产生进一步认知。
四、关联写作材料,尝试逻辑推演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需教师引导,但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推演。因而在学生了解逻辑原理、探索逻辑本质后,应“趁热打铁”提供写作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普遍规律,并运用一般性原理论证具体问题。但其间需警惕学生陷入“以偏概全”“牵强类比”逻辑误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可谓“材料关联逻辑推演”的典范。苏洵在开篇便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并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句顺利承接,形成两大分论点;紧接着给出众多材料,对以上论点提供严密的逻辑支持。一是韩国、魏国和楚国“割地赂秦”导致“地力衰竭”。二是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齐国、燕国和赵国不曾贿赂秦国,为什么还是招致灭国呢?原因就在于齐国“不助五国”,而燕和赵已经“智力孤危”,面对因为“赂者”而日渐强大起来的秦国,又如何抵抗得了呢?“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论证中以内在逻辑紧密关联材料。在架构好文章逻辑后,老师顺势给出材料,让学生关联材料展开演绎推理,学会灵活运用材料并使之真正成为逻辑推演的支撑。
五、结合生活实践,完善逻辑漏洞
逻辑思维的严谨性需以现实实践为检验标准,脱离生活情境的论证就如同离开地面的“空中楼阁”。因而,教师有必要从生活实践层面引导学生完善论证。一方面,以提出“是否存在反例”“结论的适用边界何在”等问题的形式,带领学生考虑客观条件、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将抽象论点置于具体生活场景中检验,既避免片面肯定或否定,又能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与包容性。
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拿来主义》的论证充分体现了“结合实践、辩证完善”的逻辑智慧。鲁迅先以“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亡国灭种”的现实教训,批驳两种极端态度,继而提出“拿来主义”的核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逻辑辩证时,鲁迅先生很好地利用生活经验、实践现象展开分层论证,既承认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又给出了具体操作指南,走出了空泛说理的误区。有了《拿来主义》的珠玉在前,老师给出议论主题“网络利弊”,鼓励学生模仿《拿来主义》的逻辑思路,从生活中“沉迷游戏”“信息茧房”的例子说明网络的弊端,再分析网络对“远程办公”“知识共享”的实践价值,最后提出“理性使用、提升媒介素养”的对策。这样的论证既符合逻辑规律,又贴近生活实际。
六、结语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项贯穿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与实践应用的系统性工程,对教师的整体执教能力及引导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深刻转变“重技巧、轻思维”的教学观念,走出形式化的教学误区,并加大对议论文范文的解析,分析其中的逻辑脉络、层次框架,并“趁热打铁”关联写作材料、结合生活实践,方能逐步养成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真正写出结构完整、论证充足、说服力强的议论文。
刘芳 永城市第四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岳梦辉.高中议论文写作构思的教学策略探究[D].河南大学,2024.
[2]蒋丽娟.高中语文写作思维训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4.
[3]余静.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
[4]运彦如.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培养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3.
[5]温雅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9.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心课题“‘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最终研究成果(立项编号:L202407029)。
作者简介:刘芳,女,1985年12月生,河南永城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