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怎么选?不同人群高血压用药指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若不加以控制,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随着医学的发展,降压药的种类日益丰富,然而,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各异,如何选择合适的降压药成为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降压药的种类以及不同人群的高血压用药注意事项。
一、不同人群的高血压用药指南
利尿剂:氢氯噻嗪是常用的利尿剂。它降压时起效较为平稳、缓慢,一旦起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降压作用较为持久。利尿剂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增强其他降压药的疗效。
在使用过程中,利尿剂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其中,低钾血症较为常见,并且还可能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的代谢,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往往在大剂量使用时才会出现,所以一般推荐使用小剂量。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乏力、尿量增多等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痛风病人禁用利尿剂,因为可能会加重病情。
利尿剂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对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合并肥胖或者糖尿病患者、更年期女性、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以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利尿剂都有着较强的降压效应。
β受体拮抗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是常用的β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动过缓、感到乏力、四肢发冷,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情况。
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人都可以使用β受体拮抗剂,不过它尤其适用于心率较快的中、青年病人,或者是合并心绞痛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其疗效相对较差。
钙通道阻滞剂(CCB):CCB的不良反应与其药物类型及剂量密切相关,通常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因此通过剂量调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耐受性。具体而言,二氢吡啶类药物(包括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和贝尼地平等)可能引发心悸、头痛、头晕、面部潮红及外周水肿(以踝部水肿为主),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达20%~30%。另一方面,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剂量依赖性便秘,约25%的患者可能出现此症状,同时还可能伴随心动过缓和心输出量降低。基于这些特点,对于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或患有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CB需谨慎,因其可能加重病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是常用的ACEI类药物。这类药物的降压作用部分是通过扩张小动脉来实现的。对于合并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患者、年轻人或是由于使用其他类型降压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ACEI类药物非常适用。ACEI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干咳,其发生率因药物类型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因干咳症状严重而难以坚持治疗,影响用药依从性。此外,ACEI类药物还可能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尽管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其可能累及呼吸道或消化道,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对于无法耐受干咳的患者,可考虑改用ARB类药物替代治疗。然而,无论使用何种药物,均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是常用的ARB类药物。其降压机制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方式相似,都是通过对小动脉的扩张来实现降压,不过ARB类药物可以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作用机制更加直接,所以不良作用相对更少。
目前,ARB类药物主要用于那些有ACEI适应征但又不能耐受ACEI不良反应的患者。
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高血压急症患者必须迅速降低血压,这种情况需要在医院的监护病房进行治疗。像非诺多泮、硝普钠、尼卡地平、拉贝洛尔等能够迅速降压的药物,应该通过静脉给予达到快速降压的目的。
二、降压药使用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发症情况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反应、不良反应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联合用药: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单一降压药往往难以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可以提高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从小剂量开始:开始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血压下降过快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调整剂量。
降压药的选择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和并发症预防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降压药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人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在使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坚持监测血压并记录,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定期复诊,以确保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减少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
罗丽柠 贺州广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