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国小农”困局,江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行动 (下)

2025-05-12 16:15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朱正 、全媒体记者左阳天报道:在“大国小农”结构下,如何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时代命题?由民盟江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部长赵金华、江西农大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水发、江西农大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火根教授组成的调研组,日前奔赴抚州宜黄、吉安永丰、宜春高安、九江修水等地,实地走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合作社工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对面座谈,寻找破解“大国小农”困局的“江西经验”。

  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迈向现代农业

  在宜春高安,大城开发区的瑞丰收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社会化服务”串起了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不仅开展农机统防统治、水稻烘干仓储、种植技术指导、农资统一采购等服务,还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品种更新和标准化种植。如今,合作社拥有2.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还发展了菊花、柑橘、油茶等特色种植项目。其中,1400亩水稻基地已通过有机认证,为绿色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高标准农田项目及农技服务能力,合作社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闭环,真正让小农户插上“现代农业”的翅膀。

  让“会种田”的农民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九江修水,一家名叫“洪军”的粮食种植合作社正在用实打实的数据守护“中国饭碗”。由樊细连创建的洪军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已发展为拥有30余套农机设备、年收入500余万元的本地农业支柱。合作社以水稻为主,兼种油菜、棉花、羊肚菌等多样化作物,不仅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还帮助16户脱贫户稳步致富。通过土地托管、轮作复种、机械化服务等方式,他们实现了“人种我管、田种我收”的全流程服务新模式,保障粮食稳产增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破解“大国小农”困局的关键抓手

  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的现实意义在哪?在江西是否具备可复制性?

  江西农大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火根教授表示:在“大国小农”格局下,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正成为联结千家万户与现代农业的重要桥梁。其核心在于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主体的融合协作,构建分工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在江西,永丰的蔬菜联合体、高安的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修水的托管型合作社等案例表明:产业联合体不仅能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还能提升小农户贷款额度、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该模式在江西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具备较强适应性,尤其适合那些农业基础好、农民组织程度较高的区域,关键在于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和技术赋能三方面的系统协同,进而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制度化解法。

  从返乡大学生到退役军人,从合作社骨干到龙头企业带头人,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在产业上做大做强,更在机制上持续创新,在服务上精准对接,在制度上不断探索,打通了“千家万户”与“现代农业”的双向通道。他们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也是新时代“种地人”的鲜活注脚。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调研组将持续跟进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言献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