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国小农”困局,江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行动 (上)

2025-05-12 16:15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朱正、全媒体记者左阳天报道:在“大国小农”结构下,如何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时代命题?走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探索一线的江西,给出了响亮回答: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点,推动小农户迈向大农业,引领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由民盟江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部长赵金华、江西农大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水发、江西农大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火根教授组成的调研组,日前奔赴抚州宜黄、吉安永丰、宜春高安、九江修水等地,实地走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合作社工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对面座谈,寻找破解“大国小农”困局的“江西经验”。

  返乡大学生,不再“逃离”农村,而是奔赴田野

  在抚州宜黄,三位年轻的返乡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农业不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更可以成为融合创业理想与产业价值的新舞台!江西裕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邹进华、张喜军、陈倔强三位大学生共同创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构建起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的现代农业体系。从生态跑山猪、五黑鸡、湖鸭到百合、竹荪菇、红薯等特色产业,公司在宜黄县多个乡镇布局了十余个基地,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他们不仅种出“生态味道”,更种出“致富希望”。例如神岗乡生态跑山猪基地现已存栏猪400多头,百合种植基地联合16户农户共同发展生态百合,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让小农户吃上“定心丸”。在南源乡的有机养殖基地,还通过有机认证,为高端市场提供绿色农品。

  返乡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有什么优势?他们的模式有推广价值吗?

  江西农大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火根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返乡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具有独特的人才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一方面,他们普遍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引入先进的农业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能激发出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江西裕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三位大学生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出产加销一体化、生态有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链,既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又稳固了小农户利益。这种模式可复制性强,在具备一定资源禀赋和青年人才基础的地区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尤其适用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在行动

  在吉安永丰,全国生态蔬菜之乡,产业联合体模式正让传统种植业焕发新生机。江西绿百合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退役军人邹声达创办,秉承“退役不褪色、返乡再出发”的信念,联结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业联合体。企业自建龙牙百合基地1500亩,联动周边百合专业合作社共建基地3000余亩,实现从“各自为战”到“集中突破”的飞跃。如今,绿百合不仅产出百合粉、百合干、红薯粉丝、莲子等产品,还通过电商平台辐射全国,实现产值超3500万元。“抱团发展”的好处不仅仅是产值翻番,更是让传统农业进入了“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新阶段。

  江西农大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火根教授在谈到退役军人创业时表示,退役军人虽然不具备专业农业背景,但其成功往往源于对家乡的情结、制度执行力、团队协作意识与使命责任感等军旅素质的内化传承。江西绿百合生态农业公司创始人邹声达的案例表明,退伍军人返乡创业时,能迅速凝聚资源、构建组织结构并激发周边农户合力。他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有效融合,推动农业联合体模式落地实施,实现由“分散种植”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产值突破3500万元。其成功关键在于把军人作风转化为企业治理能力,利用制度化管理、标准化流程和责任导向,将农业生产从“人盯人”转向“机制管人”,使之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力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