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金留下的一片“映山红”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 “毕业后,我要回小金当医生!”21岁的邹建是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12年前,这位来自四川省小金县的男孩,正是在与一支江西支教团的邂逅中,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位于川西高原上的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遭受重创。随后,这里被定为重灾区,由江西省对口援建。
5年后,伤痕逐渐抚平,江西、小金两地的情谊却愈发醇厚。这年夏天,在江西财经大学团委的组织下,一支由3名准研究生组成的支教团前往小金县城关二小,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起于这次高原之行,一段连结江西和小金、跨越1300余公里、接力12年的支教之旅拉开序幕。

川西高原那抹“映山红”
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海拔2300余米的小金县城静卧于川西大山深处,东边就是汶川。
5月12日,23岁的邓鸿琪起了个大早,他走进县城关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城关二小”)的教学楼,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两节英语课,以及一些学校教务工作。
邓鸿琪来自广东,现为江西财经大学的保研生。一年前,他和四名江财学子组成第十二届江财“映山红”研支团四川分队,前往江西对口援助的四川省小金县开展支教活动。
今年6月底,这一届“映山红”研支团小金县支教活动就要迎来尾声。邓鸿琪有遗憾、不舍,但更多的是感动。就在前不久,班上一位叫浦新梦的女生将一张卡片塞给他,卡片印了十余个孩子的手印。“同学们自发做了这张卡片,留作纪念。”

△邓鸿琪收到的印满学生手印的纪念卡片。
记者了解到,邓鸿琪所在的“映山红”研支团,是江西财经大学最热门的社团之一,最新一届录取比例超过15:1,已连续12年输送志愿者前往1337公里外的四川小金县支教。论及这支大学生支教团与小金县的缘分,还需从12年前说起……
12年前翻越5千米海拔
目的地“小金”
一层层盘旋攀升至数千米的海拔、凛冽的风裹挟着高原特有的干燥气息、崇山峻岭间的藏式教学楼、孩子们脸上是明显的高原红……时隔12年,易红全仍清晰拼凑出昔年带队前往小金县支教的最初印象。
那是2013年8月,易红全大四毕业,已在本校保研的他,报名参加首届四川小金县支教公益活动,同行的还有另外两名准研究生。
连夜乘火车抵达成都后,三名“90后”挤上了一辆颠簸的越野车,沿省道前往小金。
从成都到小金,286公里,走省道途经都江堰、映秀,翻越巴朗山,再进入四姑娘山区抵达小金县城。途中,蜿蜒巴朗山间的盘山公路是必经之路,这一段也被称为阿坝州东行最险路段。
当时,巴朗山隧道还没开通,开车要先爬到山顶再往下走。“一侧是山壁,另一侧是悬崖,海拔表从400米的平原地带飙升到最高点的5000余米……”途中随处可见的落石、塌方遗痕,让易红全至今难忘。

△支教团志愿者翻山越岭前往学生家中家访。
支教团服务点是小金县城关第二小学和美兴中学。
其中,小金县城关二小是一所由江西援建的小学,学校依山而建,校舍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2009年9月竣工,2010年正式成立。学生包含各族儿童,生源来自小金县周边乡镇。
校园里,随处可见江西、小金两地情谊的印记,不少学生家长在得知几名志愿者来自江西后,“格外热情,把我们当亲人一样。”
从拼音本到万卷书
高原娃娃“看见”世界
易红全教五年级的语文。然而,由于缺乏扎实基础,班上连最基础的拼音都读不好的孩子,不在少数,“几乎没有人能全拼对”。对此,易红全一个音一个调地示范,并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交流中必须说普通话,说不好也没关系。交上来的作业,也要全部标注拼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们的不懈纠音下,孩子们的拼音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孩子们最喜欢上鉴赏课,他们抱着课本问历史故事的样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易红全发现,这些爱听故事、渴望知识的高原娃娃,对书本有着赤诚的热爱,课外书却匮乏到令人心酸。
于是,教室角落架起了“微型图书角”,摆放着易红全和同事们用自己的补贴购置的一本本课外书,有四大名著,也有神话故事、百科大全等。

△研支团志愿者给学生们上英语课。
效果立竿见影。这些图书角很快成为一片知识的海洋,孩子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曾经野蛮生长的小草,在书香氤氲中开出灼灼的花。
而以图书角为起点,研支团每年都会组织公益捐书活动,并在2016年,经过众筹资金,在城关二小建成江西财经大学爱心图书馆。截至目前,累计1万多册图书从红土地飞向川西高原。孩子们在作文里写道:“书页里有江西风的味道。”
被点亮的星光
正在照亮更多人
汶川地震发生时,邹建4岁,懵懵懂懂。他的家,在小金县新桥乡的山区,能看到的最远风景,是家门口那座高耸入云、终年覆雪的四姑娘山。
2010年,6岁的邹建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城关二小上学。五年级时,他遇到了易红全和第一届江财研支团。

△城关二小的孩子们正在上舞蹈课。
“那时易老师刚来,想跟同学们尽快熟悉起来,就提出让我们在名字中找一个字,造一个成语。”邹建回忆说,易红全首先用自己名字中的“全”说了“全心全意”一词,然后对学生们说:“我的梦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时,因为太紧张,且名字仅有两个字,还都不好组词,邹建急得说不出话来。“易老师见我窘迫的样子,就帮我说了一个成语——高屋建瓴。”
高屋建瓴,居高处俯瞰全局,目光长远,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直至现在,邹建都记得这个成语。这群从江西远道而来的大学生,仿佛给了自己一个长大的目标。“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小学毕业后,邹建去了小金中学,在江西财经大学四川校友会的资助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西南医科大学,学习临床医学。如今的邹建,已是一名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即将前往医院实习,毕业后则回家乡小金县的基层医院工作。
“映山红”接力还在继续……
志同者,不以山海为远。
记者了解到,江财研支团在2018年、2021年先后新增贵州天柱县和新疆叶城县两个服务点,实现支教点从一省两校向三省四校的跨越,累计输送支教志愿者110名,承担了300多个班级、逾10000名学生的教学工作。
2022年2月,江西财经大学召开井冈山精神铸魂创新创业人才研讨会,会上,江财研支团正式有了“映山红”这个名字,寓意立足红土地,以井冈山精神铸魂育人。
一套覆盖“根植”“报春”“播撒”“映染”全流程的育人机制逐渐成形。“国旗每周升·党史每天讲”主题演讲、“书信传情·情暖小金”书信交友、“撒开脚丫”阳光体育行动等一系列特色项目、助学品牌在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和西北边疆遍地开花。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足球已成为城关二小的特色项目。
12年时光,足够一粒种子长成花海。那些曾怯生生学拼音的孩童,如今正带着“映山红”的印记建设家乡;曾经青涩的大学生,也在奋斗中读懂了青春的意义。

△开展爱国教育。
邓鸿琪说,虽然支教时间仅有短短一年,但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支教,改变了当地孩子的命运,也让青年人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磨砺了意志、坚定了信念。
“这种双向奔赴的成长,正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模样。”他如是说。
盛夏将至,由高舒倩、梁亦逍、许尊等15人组成新一届研支团,“映山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