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苏东坡最后的生命轨迹 著名作家阿来开启江西之旅
“在四川阆中也有一个滕王阁,为什么只有南昌的滕王阁能名扬天下?”5月11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阿来亮相南昌,在江西省文联举办《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学创作》专题讲座。在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阿来透露,因为这几年在研究苏东坡的一生,由此也关注到与苏东坡“爱恨纠缠”的宋代江西。为此,阿来将开启江西之旅,从南昌到吉安,再至赣州。“我想去了解苏东坡生命最后一年的人生轨迹,那时他在江西待了4个月。”
作家阿来(前左)游览滕王阁。
王勃让滕王阁名扬千年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学创作》的讲座中,阿来透露,其实在四川古城阆中,也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滕王阁,且都是滕王修建的。“当年滕王既在南昌做过官,也在四川当过刺史。”
阿来表示,阆中的滕王阁同样矗立在嘉陵江边,位于长江的上游,古时的阆中在巴蜀古道上也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但是阆中的滕王阁王勃没去过,也许有其他名人去过,恰好那时没有举办宴会,因此没有被好诗好文章来吟诵和书写,所以悄然无名。这也正是印证了文化的力量。”
讲座结束后,阿来第一时间游览滕王阁。他表示,如今的滕王阁成为文化圣地,经历了几十次的毁坏,都要不断地去重建,就是因为在这里写出了《滕王阁序》。经过时间长河的洗刷,“修建这座楼的人已经变得不重要,所有被看得很重的物质的东西,在时间面前都会被摧枯拉朽,都会消失,只有文化可以穿越千年岁月”。
同样,江西诗人也为文化传播做出过贡献。当年江西诗人黄庭坚被贬谪到四川戎州(现宜宾),那里正是五粮液的产地。阿来说:“黄庭坚的《安乐泉颂》,一样写得非常好,今天人们一走进五粮液的景区,就能看见黄庭坚的这首诗。”
带着书去旅行是对土地、文化和文本的感受
阿来发现,古时的好诗好文章,很多都是诗人行走在路上,走到民间去创作出来的。“杜甫和李白,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漫游,《滕王阁序》也是王勃在漫游途中创作出来的。”
走在路上的杜甫永远会背着一捆书,“这些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通过文字把历代最优秀的东西积累下来”。所以,阿来认为,“历史跟文化的关系是读万卷书,书写者跟土地的关系是要行万里路”。
于是年轻的阿来在创作完两本作品后,于1989年开始停止写作,同时养成了像古人一样行走的习惯。“我用了三四年时间,在家乡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踏勘。”4年后,阿来创作出了《尘埃落定》。“大家看到了一种新鲜的小说,新鲜的写法。”他表示,《尘埃落定》是一个关于地方历史的故事,“历史题材如果没有将大历史跟小历史(地方史)结合起来,它是空洞的”。
阿来表示,行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是带着书在路上行走的,学习科学家对历史的考察,历史学家记载这个地方的只言片语。”“在漫漫长路上,在浩荡长风中,你真的能体会到什么是土地,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生命。”
此后,阿来每写一本书,一定要打开一个新的领域和世界。他表示,“这个世界是你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它经过了你的思考、审美和重新提炼,跟你所反映的世界是不尽相同的。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相互呼应和相对存在,才产生了文学的价值”。
阿来透露,他所有的旅行都跟读书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土地的感受,对文化的感受,同时也是对文本的感受。”
苏东坡生命最后一年在江西待了4个月
阿来曾多次到过江西,但唯有此次是真正来感受江西。“因为过去我的写作领域还没有扩充到这里。”此次到江西,阿来是为了苏东坡而来,他希望能在这里探寻苏东坡生命最后一年的人生轨迹。
阿来告诉记者,“研究苏东坡是为了弄清我们的文化密码,我们要回答何以中国、何以中华文化,就要去研究历史上这些最有成就的人”。
因为苏东坡,阿来最感兴趣的是宋代江西,“这也是中国文化最群星灿烂的一个时代”。在江西,有与苏东坡同榜进士的曾巩,有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有跟随苏东坡学写诗,亦师亦友的黄庭坚。“黄庭坚后来超出师门,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表现出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亦步亦趋当学生,学到的是老师的创新精神。”
王安石和苏东坡是政见上的“敌人”,最终他们又握手言和。公元1094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海南。他沿着长江过鄱阳湖,再到南昌,顺着赣水而上。公元1110年,重新被任命的苏东坡从海南儋州启程,通过大庾岭,来到赣州。
此时正值正月间,大庾岭上梅花盛开,到了赣州,枯水期的赣江无水,赣江十八滩上那些嶙峋怪石都露了出来。苏东坡想等赣江的水涨起来,于是在赣州停留了40多天,他在这里写了赣州八景,也给当地老百姓散药和写字。
在赣州,苏东坡还遇到了曾经针锋相对的政治“死敌”刘安世,后者的老师是司马光,学生有杨万里。苏东坡和刘安世在此时相遇,二人不但和解,还一起上山挖竹笋吃,从赣州一路乘船游览,到了庐山才分手。
阿来表示,要真正读懂苏东坡,不能只关注他的文学。“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我们要讲苏东坡的一生,要关注到知识分子在时代下的政治命运。”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来透露,“如果我写苏东坡,会写他生命中最后那一年,从海南北归的历程”。苏东坡1110年6月从儋州出发,1101年7月逝于常州,终年66岁,其中在江西待了4个月。此时的苏东坡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有着看透一切的通透旷达。“我们要通过读他的诗,了解他在江西的心境。”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实习生陶芷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