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潮|人人皆可创作 万物皆可表达
时下,素人写作兴起,脱口秀节目“第一排不养闲人”深入人心,“四季村晚”更是热闹非凡,这些“人人皆可创作、万物皆可表达”的新大众文艺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让我们看到了人民无尽的文艺创造力。
新大众文艺有哪些特征?首先便是将人民意识和创作技巧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交互性。以剧场为例,在传统剧场中,观众是沉默的旁观者,但在当代沉浸式演出、Livehouse(音乐展演空间)、脱口秀现场,“第一排不养闲人”成为新规则——观众被拉入表演场域,成为创作的共谋者甚至破坏者。这种交互性不仅是文艺形式的革新,更折射出数字时代下艺术权力关系的重构。南昌本土脱口秀“一支麦”演员“二狗”将“第一排不养闲人”的规则与为单身男女匹配对象结合起来,在一问一答的轻松氛围下,年轻男女更愿意表达自我,往往能在现场轻松掌握话题主动权,激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董宇辉的“知识带货”型直播则模糊了文艺与商业边界,在卖货的同时与观众一起深入名胜古迹、探讨经典篇章,既介绍产品更交流文化,在回应直播间网友提问时更是妙语连珠、机智绝伦。比如,谈及四川,他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快’和‘慢’之分,确切形容的话,恰恰是四川人民对于生活的懂和爱”;在推介《苏东坡传》这本书时,他大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现代启示,将大城往事、传统文学从“庙堂”“书斋”推向大众视野,从历史渊源、学术符号变为情感共鸣,用“知识带货”的模式重构了文学与读者的联结。
其次,新大众文艺的流行还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当下的人们逐渐把目光聚焦于现实的大众化表达,热衷于关注个人的“微观史诗”。李子柒、张同学等博主在田间沉浸式种菜、摘菜、做饭的短视频浏览量之所以频频破纪录,就在于将普通人的琐碎日常转化为审美对象,用生活流叙事解构着宏大叙事,构建了一个“生活即艺术”的新秩序,使其成为观众治愈时间焦虑的良药。此外,“外卖诗人”王计兵在奔波中捕捉诗意瞬间,使得自创的诗集《赶时间的人》销量近10万册;草根作家单小花的散文集《苔花如米》荣获孙犁文学奖;“沂蒙二姐”吕玉霞创作的“土味诗歌”在抖音获千万点赞,还有赶海、手工、职场等内容的vlog(微录)备受追捧,均有力证明了平凡生活中真情实感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逢岁末年初,一场场承载着乡音、乡愁、乡情的“村晚”便会在江西各地农村上演,台上台下都是主角的村民们,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这扎根于生活土壤、充满市井温度的新大众文艺形式,带着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与美好期待,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从它的涟漪里寻找自己的生活倒影,也望见生命的无限可能。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大众文艺的“热闹”本质是民间情绪的集体共振以及与数字技术碰撞出的绚烂烟花,它能在短时间内点燃大众的热情,可也常因大众化的特性,导致内容流于表面或者陷入同质化,使热度有时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昙花一现。要使其沉淀为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容,既要能听见市井街巷的热闹,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生存状态,也要凝聚起时代进步的和声,从喧嚣中提炼真实的生活质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当代审美与文化基因同频共振。
其实,很多创作者已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比如,李子柒在制作完成一道普通家常菜时,通常会分享一家人围坐吃这道菜的温暖场景,让观众从美食中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与亲情的珍贵。再比如,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回家”为主题,通过拟人化文物的寻根之旅,将主流价值溶解于故事肌理、情感逻辑中,实现了用轻量表达传递硬核价值观的效果。这或许彰显了新大众文艺的真正内涵,那就是成为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既承载当下的生活重量,更奔涌着永恒的价值星光。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无论是传统文艺还是新大众文艺,其核心价值永远是对人民心声的回应、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有价值的内容更持久,有底线的创作更自由。在技术浪潮中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土壤,在大众狂欢中提炼泽润人心的精神价值,才能让新大众文艺真正成为时代的镜子、人民的心声。
□ 黄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