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临界谜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宋俊贤教授以精准技术革新冠心病诊疗范式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 钟清越、华传仁)在医学领域,当传统影像技术遭遇 “模棱两可” 的冠脉狭窄病变时,如何精准破局成为关键难题。近日,于都县人民医院在开展帮扶工作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宋俊贤教授的指导下,心内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极具挑战性的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下精准介入手术,为临界狭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点亮了生命的 “信号灯”。

胸闷背后的危机:临界病变的艰难抉择
78岁的肖老爷爷因反复发作性胸闷半年而入院。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其心脏最重要血管 —— 前降支近段存在 65 - 75% 的临界狭窄。这一病变处于 “治疗灰色地带”,对于是否需要支架植入,传统影像技术难以给出明确判断。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像站在十字路口,选择错误的方向可能会导致延误治疗或过度医疗。”手术团队成员方镇医生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困境。这个狭窄程度,若仅依据传统影像,很难精准决策,稍有不慎,就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超声影像破迷局:钙化 “铠甲” 现真形
关键时刻,宋俊贤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迅速启动精准诊疗方案。他亲自操作血管内超声(IVUS)进行腔内影像学探查,这犹如给手术团队配备了一双 “火眼金睛”。借助 IVUS 高清三维影像,原本看似 “温和” 的病变瞬间显露出真容:实际上,这是一个累及接近 360° 血管壁的钙化斑块,实际狭窄程度高达 80% 以上,且存在多处易损斑块。
“钙化病变就像是给血管穿上了一层难以穿透的 ‘铠甲’,传统造影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 ‘看走眼’。” 宋俊贤教授在手术直播示教中深入剖析。“而 IVUS 能够精准识别病变的性质和范围,这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所在。”
量体裁衣施巧术:精准拆解 “血管炸弹”
基于 IVUS 测量得出的斑块负荷、钙化弧度等关键数据,宋俊贤精心制定了 “预处理 + 精准植入” 的手术策略。他先运用预扩球囊对狭窄的钙化病变进行扩张,充分打开病变部位,为后续支架植入创造良好条件,随后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植入 3.0×15mm 药物洗脱支架。
术后复查结果令人欣喜,支架完全覆盖病变,贴壁完美,血管狭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肖爷爷在术后第二天便可以下床活动,困扰他数月的胸闷症状也完全消失,这标志着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质的飞跃。
技术赋能新理念:基层诊疗开启 “天眼”
宋俊贤作为此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帮扶专家,他将 IVUS 技术形象地称为 “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在帮扶期间,他系统性地开展了 “影像 —— 功能一体化评估” 培训,手把手教授团队成员病变测量、支架尺寸选择等核心技术要点。
“这个病例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临界病变的认知。” 参与手术的方镇医生感慨万千。“过去在面对这类临界病变时,我们往往只能凭借经验来决策,现在有了超声影像提供的客观数据,治疗底气更足,决策也更加科学精准!”
宋俊贤在学术讲座中强调:“IVUS 技术的应用,使大约 80% 的临界病变患者能够获得更优的治疗方案,同时让约 30% 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支架植入,这正是精准医疗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传统的 “雾里看花” 到如今的 “明察秋毫”,从 “经验医学” 迈向 “循证医学”,宋俊贤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诊疗理念的全面革新。随着血管内超声技术在于都县人民医院的常规化应用,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将摆脱 “治疗猜疑”,迎来精准医疗带来的新曙光,为他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未来,于都县人民医院将继续深化与上级医院的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精准的医疗服务,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成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