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以人为本提供精细化服务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陈文报道:这个“五一”,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网红藏品——加彩十八罗汉塑像,顺利“升咖”,其中最受热捧的“无语佛”也从该馆的6楼常设展厅搬至7楼的临时展厅,成为“泥火匠心 瓷塑万象——景德镇近百年陶瓷雕塑展”的“点睛之笔”。然而,“无语佛”的乔迁并不轻松。
▲游客在”无语佛“前拍照打卡。 摄影丨万里鹏
“挪动了位置后,我们发现它‘神态’变了,拍照不是原来的效果。”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副馆长赖婧回忆当时的情景并分析道,沉思罗汉是一尊陶瓷塑像,摆放的高矮、灯光的冷暖、光照的强度和角度等都会影响塑像脸部的光影和神态。
为了让“无语佛”恢复到原来的神态,赖婧带着策展团队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反复调试,终于让它再现了思而不语、笑而不答的“微妙”神情。“五一”期间,约7万人次的游客入馆参观,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如约见到了这尊佛像,并心满意足地与其合影留念。
“无语佛”严丝合缝式“搬家”,凸显的是景德镇中国陶瓷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赖婧认为,该馆从2023年入馆178万人次到2024年入馆303万人次,这一年增加的125万人次,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引力”,这是人民文化自信的生动表现。不过,大流量也更加考验博物馆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游客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体验陶瓷技艺。 摄影丨万里鹏
近年来,该馆陆续实施数字化项目,在藏品数字化基础上,策划推出“光影载道 瓷上中国”等一系列数字特展,丰富展陈形式,让馆藏文物动起来;同时,讲解服务升至智慧导览3.0版本,包含150多个珍贵文物的讲解视频,还有定位导航功能,游客可制定专属参观路线,自助开启畅游模式。考虑到游客的停车、排队和就餐等问题,该馆还不断增加周边停车位,建立起公共卫生间、游客驿站、简餐区等基础服务设施;对内,则不断丰富体验项目,引入陶侃剧场和小陶然陶艺体验,打造奇趣博物馆小剧场和社教研学空间,让游客能深度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将博物馆与非遗进行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赖婧表示,陶瓷文化需要在活态中传承和创新。景德镇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00多人,是全国陶瓷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多的城市。如果能将这些工匠的动态制瓷技艺和博物馆静态展示相结合,或许能让更多“流量”变“留量”,促进陶瓷技艺和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