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学术挂名带歪风气

2025-05-16 08:07 阅读
浙江宣传

前不久,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本科生发表14篇SCI被指由其教授父亲挂名”等话题冲上热搜,许多网友在评论区“炸开了锅”:“本科生能发这么多论文?”“科研天才还是资源咖?”

后来,刘某乔就读的学校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安排其女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

网友的讨论并没有就此停止。有网友质疑:“如果刻苦十年不如有个教授爹,谁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更多人则呼吁学术圈的“挂名”乱象该整治了。

 

在学术研究领域,为了明确相关研究的学术责任、权益归属,出于声誉维护、激励创新等目的,对学术成果予以署名早已是行业惯例。

需要指出的是,区别于正常的集体署名,“学术挂名”指的是对学术成果无实质贡献或者根本没有贡献的人,却将自己的名字署在作者栏,本质上是对著作权的异化,属于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如何判定是署名还是挂名,不能机械地将署了几个名字作为评判标准。客观来讲,哪怕只是署了两个人的名字,也可能存在学术挂名。学术挂名的重灾区集中在论文、著作、科研项目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比如,“扯大旗挂名”。主要是挂上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地位和声誉的专家学者,这类挂名大多出于提供信用背书、便于论文发表、利于项目获奖、满足成果数量等目的,同时让论文看起来更有“名”、更有“面”,属于借他人之势成事。

再如,“蹭流量挂名”。这种现象主要是指借助某一热门话题或选题,即便自身并不擅长或从事该领域,但为了未来有机会涉足相关领域的研究,成功获得类似项目的课题申请、论文发表,从而积累学术成果,于是便挂名。这种行为属于借助他人之力来达成自身目的。

 

还如,“搭便车挂名”。一些人出于完成科研考核等目的,希望能解决学术绩效考核中“发论文”“攒项目”的要求,在别人的科研成果中挂上自己的名字,而别人在无伤大雅、利益均衡的情况下,捎带着解决一些人情世故,既壮大声势,也给了面子。这属于借他人之功完事。

 

“学术挂名”这一“潜规则”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成因。

一方面,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单向度”地为了激励学术产出,简化考核标准,引入“非升即走”“不达标就出局”等制度让一些青年学者压力倍增。为了快速获取学术资本和职业晋升机会,有的人不惜采用挂名这种不正当手段来“堆砌”自己的学术成果。在这种“唯成果论”的考核体系下,一些科研人员被迫将大量精力放在追求论文数量、项目头衔上,而非深耕学术研究本身,“学术挂名”便成了他们走捷径的选择。

另一方面,一些学术期刊也有一定隐性限定和“苦衷”。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人文社科领域的评价依赖多维标准,除了论文研究质量本身之外,还需考量作者的学术背景、影响力及社会认可度,等等。像高级别期刊为了维持学术水准与行业声誉,对学术论文有着极高要求。鉴于版面篇幅、出版周期的限制,“宁缺毋滥、优中选优”成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共识。相较于青年学者,知名专家学者在论文被转载、获奖次数以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拥有更多优势,往往备受期刊偏爱,这就意味着有知名学者署名的论文会更易发表。

而对于一般学术刊物而言,它们也有自己的现实考量。某位学术期刊主编就坦言,在日益白热化的期刊生存竞争中,他们比高级别期刊更需要有咖位、有段位的学者提供高质量学术论文。因此,某些编辑对拟发表论文的作者提出“能不能再增挂个有分量的专家”等要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部分学术期刊存在对研究生以独立作者身份投稿的论文不予采纳的现象。学生即使独立完成了论文,仍难以获得第一作者的署名资格。为了顺利发稿,他们不得不请导师署名,而一些导师虽然未实质性参与核心工作,但为了帮一把学生,会选择在论文中挂名。这无疑对学术规范和诚信体系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种种背景下,普通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独立发表论文之路可谓是充满不确定性。

 

学术研究贵在求真。实事求是、署名规范、不弄虚作假是学术诚信的基石。“学术挂名”不仅会混淆真实的学术贡献,还会严重挫伤青年学者的积极性,甚至助长不正之风。

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术挂名”乱象不仅和挂名人与被挂名人有关,更与学术评价导向、人才培养方式、职称评审办法有着深度关联,因此改革考核机制是关键所在。近年来,高校开展清理“五唯”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清华大学取消全校统一的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硬性要求,西安交通大学尝试“一院一策”“按学科分类评价”,实施灵活、柔性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这些举措初见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根除挂名乱象、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还需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人才与科研评价制度机制和体系标准,确保评价体系公正透明,真正激发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

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针对“学术挂名”现象,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项规定,包括《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等,但这一不正当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这也提示,监督惩处必须做到“掷地有声、落地生根”,绝不能流于形式、失之宽软。

当前,部分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通报批评多、实质问责少,不仅无法形成有效震慑,反而助长了违规者的侥幸心理。要根治这一沉疴顽疾,还需构建“全链条监督、零容忍惩处”的治理闭环。比如对挂名、代写等行为终身追责,形成强大威慑力,让学术不端者无处遁形。加强学术道德常态化教育也是重要一环,把反面案例、现身说法讲深讲透,让遵守学术规范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自省”。

学术研究没有“近路”可走。有个著名的理论叫“飞轮效应”,说的是要转动一个静止的飞轮,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推动,投入大量的精力、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让它飞速转动。

学术研究也有类似规律,其本质是对真理的执着探索,其价值恰恰在于研究者在漫长岁月中对未知领域的深耕细作。牛顿耗时20年完成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构建,屠呦呦历经数百次实验和190多次失败才发现青蒿素……一位院士曾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的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历史反复证明,任何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学术成果,都写满了“坚守”这两个字。大力选树学界楷模、典型代表,发挥好榜样的作用,有助于持续汇聚学术研究的正能量和大流量,不断增强学术研究“何况我辈孤且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通过“搭便车”“蹭名气”等挂名方式来缩短学术积累的周期,看似走了捷径,实则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初心,只会产生一碰就破的“学术泡沫”。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