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蛋白尿,你的肾脏还好吗?
丁燕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在体检时,很多人看到蛋白尿这一结果,心里便“咯噔”一下,开始担心自己的肾脏是否出了问题。蛋白尿确实与肾脏健康息息相关,但并非所有蛋白尿都意味着肾脏病入膏肓。本文为你揭开蛋白尿的神秘面纱,带你深入了解蛋白尿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并科学应对。
一、蛋白尿的定义与蛋白尿的分类
(一)什么是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少,一般小于150mg/24h,这是因为肾脏的滤过系统能够有效拦截大分子的蛋白质,使其留在血液中。如果肾脏的滤过或重吸收功能受损,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就会增加,形成蛋白尿。
(二)生理性蛋白尿
并非所有蛋白尿都是肾脏疾病的信号。有些人在发热、剧烈运动、精神紧张、高蛋白饮食等情况下,会出现一过性(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的蛋白尿,通常在诱因解除后就会消失。这类蛋白尿属于生理性蛋白尿,通常是暂时的,不会对肾脏造成实质性损害,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可自行恢复。
(三)病理性蛋白尿
与生理性蛋白尿不同,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导致的持续性蛋白尿,如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当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或者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出现异常时,蛋白质就会从血液中漏到尿液中,出现蛋白尿。这类蛋白尿往往不会自行消失,长期、大量的蛋白尿,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二、蛋白尿与肾脏疾病的关系
(一)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引起蛋白尿的常见肾脏疾病之一。它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质从血液中漏出到尿液中造成的一种疾病。患者除蛋白尿外,还可能伴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根据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蛋白尿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度蛋白尿,而有的患者则会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二)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大量蛋白尿(大于3.5g/24小时)、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表现,这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严重受损,大量蛋白质从血液中漏出到尿液中,导致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引起低蛋白血症。
(三)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蛋白尿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的滤过膜,导致其通透性增加,使蛋白质从血液中漏出到尿液中。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的进展,蛋白尿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
三、发现蛋白尿后的正确应对
(一)进一步检查
当体检发现蛋白尿时,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掉以轻心,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蛋白尿的性质和原因,包括复查尿常规,完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帮助判断蛋白尿的严重程度。
(二)生活方式调整
无论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生活方式调整都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首先要注意低盐饮食、戒烟限酒,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的负担。可以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蛋、奶等,同时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其次要注意控制血压和血糖,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要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等)、某些抗生素等。
(三)积极配合治疗
如果经过检查确诊为肾脏疾病导致的蛋白尿,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脏炎症;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如补充白蛋白、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等;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糖是关键,同时要使用肾保护药物来延缓肾病的进展。
四、结语
蛋白尿可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但也可能是生理性现象,我们既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明确其背后的原因,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都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和规范的医学治疗是关键,定期复查更是保障。让我们正确认识蛋白尿,守护肾脏健康,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