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从固定到功能恢复
李小平 武汉市中医医院
骨折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骨骼损伤,无论是意外摔倒、运动创伤还是交通事故,都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骨折的治疗并非仅仅是将断裂的骨头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过程,使受伤部位恢复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一、骨折固定阶段
骨折发生后,首要任务是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固定的主要目的是稳定骨折断端,减少疼痛,防止骨折部位进一步移位,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固定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石膏固定是一种传统且常用的外固定方法。医生会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石膏材料,将其塑形后包裹在骨折肢体周围。石膏固定具有良好的塑形性和稳定性,能有效地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例如,对于手腕、脚踝等部位的骨折,石膏固定可以提供可靠的支撑。
2.夹板固定中,夹板通常由木材、塑料或金属等材料制成。与石膏相比,夹板具有一定的弹性,透气性较好,便于调整松紧度。在一些轻度骨折或儿童骨折的治疗中,夹板固定应用较为广泛。
3.对于开放性骨折、复杂骨折或伴有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外固定架是一种常用的固定方式。外固定架通过钢针或螺钉穿过皮肤和骨骼,将骨折两端固定在体外的支架上,具有固定牢固、便于伤口处理等优点。
4.对于一些骨折移位明显、需要精确复位和坚强固定的情况,医生会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方法。手术中,医生将骨折部位暴露,准确复位后,用钢板和螺钉将骨折两端固定在一起。这种固定方式可以提供坚强的支撑,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二、骨折愈合阶段
骨折愈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力学现象,其过程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在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部位及其周围区域会形成血肿,随后血肿逐渐机化,形成纤维连接组织。此阶段一般持续2至3周。在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断端的骨膜和骨髓内的成骨细胞开始活跃,形成新骨,逐渐形成原始骨痂。随着原始骨痂的不断加强,骨折部位达到初步愈合。此阶段一般需要4至8周。在骨痂改造塑形期,随着肢体的活动和负重,原始骨痂逐渐被改造塑形,形成正常的骨组织,骨折部位的强度和功能逐渐恢复。此阶段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健康状况、骨折类型和部位及治疗方法。儿童的骨折愈合速度通常比成年人快,因为儿童的骨骼生长活跃,组织修复能力强。而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骨折愈合相对较慢。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的患者,骨折愈合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延缓骨折愈合。骨折的类型(如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骨折等)和部位(如关节周围骨折、血运较差的部位骨折等)对骨折愈合有重要影响。
三、功能恢复阶段
适宜的康复方案能够预防并发症,促进骨骼功能的恢复。训练方法与阶段应依据骨折愈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康复训练的早期阶段,目标在于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预防肌肉萎缩。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为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长度保持不变,而张力增加。例如,对于腿部骨折患者,可实施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通过用力收缩大腿前方肌肉,持续5至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对于未固定的关节,可进行轻微的屈伸活动。进入中期康复训练阶段,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愈合,训练强度可适度增加。此阶段应继续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并增加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及轻度负重训练。例如,手腕骨折患者可进行手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和强度。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开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如拄拐行走。在后期康复训练阶段,重点在于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此阶段可进行抗阻力、平衡、步态等训练。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深蹲、上下楼梯等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患者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
四、结语
骨折康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涵盖了从固定阶段到功能恢复阶段的全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及康复治疗师的协同努力。通过实施恰当的固定措施、开展科学的康复训练及提供优质的日常生活护理,绝大多数骨折患者能够实现肢体功能的良好恢复,并重新融入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