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维度及其实践路径

2025-05-17 04:00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张瑜佳 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幼儿园蓝天分园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学前教育实践特性,构建“认知迭代-实践创新-境界升华”三维模型,通过叙事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幼儿教师从理念觉醒到专业自觉的成长路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认知迭代、课程范式转型与教育精神觉醒的协同演进过程。

  一、认知重构:教育理念的重塑与更新

  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往往伴随认知冲突的产生。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常陷入“知识权威”的角色桎梏,导致预设课程逻辑与儿童自发探究欲望的结构性矛盾。以《植物的一生》教学为例,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与教具未能激发幼儿持续探究兴趣,反衬出教育主体性错位的现实困境。这种认知冲突倒逼教师进行理论重构,通过系统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瑞吉欧教育理念,确立“环境作为第三位教师”的认知框架。研究发现,建立“三维反思日志”(教学行为记录、儿童观察笔记、理论对照表)能有效实现教育认知的可视化重构,形成“观察-解读-支持”的认知闭环。

  二、实践创新:课程范式的转型与突破

  课程实施层面的突破源于教育理念的具象化转变。借鉴瑞吉欧教学理念,构建“兴趣导向的动态课程模型”成为实践创新的关键。以“沙粒研究所”项目为例,通过创设“三维支持系统”(物质材料层级化、空间布局开放化、规则制定弹性化),实施“五步探究法”(自由探索→问题聚焦→工具支持→深度探究→成果表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开发范式。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班级课程目标达成度从68%提升至92%,幼儿创造性表现指数提高56%,实现了课程内容生成性建构、师幼关系平等性对话、家园共育生态化支持的三维突破。

  三、境界升华:教育精神的觉醒与超越

  专业发展的终极指向是教育精神的自觉建构。通过构建“三维成长共同体”(专业对话层-实践创新层-文化浸润层),形成“1+N”导师制、“微课题研究计划”“书香教研”文化品牌等创新机制。研究揭示,教师专业成长呈现螺旋上升特征:经历“技术熟练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领导者”的三重跨越。数据显示,具备课程领导力的教师所带班级,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测评得分高出对照组24个百分点。这种境界升华的本质,在于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型,最终达成教育智慧的生长与教育精神的觉醒。

  四、结语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认知迭代、课程范式转型与教育精神觉醒的共生过程。未来研究应着重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数字化转型,构建“虚实融合”的专业发展生态系统。正如马拉古齐所言:“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就要有一百种倾听的方式。”这种永不停息的专业追寻,正是学前教育的诗与远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