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十九中举办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修活动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吴 童)为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创新,5月14日下午,南昌十九中在科技报告厅举办青年教师科研成长培训研修活动。该校校长龚循亮、副校长陈卫刚、科教处副主任王世新及全体青年教师参与本次活动,特邀省级首批骨干教师肖平习担任主讲人,围绕“中学课题申报与结题的关键要点及实战心得”展开专题培训。
聚焦科研痛点,破解申报难题
肖平习老师以“真实、有用、活着”为核心理念,结合自身主持的四项省级课题经验,为青年教师梳理了课题研究全流程。针对选题迷茫问题,他提出“三不选”原则:不选“假大空”的跨学科融合类课题,避免因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深入;不选“跟风追热”但自身无感的课题,如“大数据教学”等政策热点;不选超出能力范围的宏观命题。
他建议教师立足学科痛点,如“物理教学形式单一”“理科训练效率低”等现实问题,结合新课标与核心素养要求,通过“限定词+核心概念”缩小范围,例如将选题聚焦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他特别强调:“看到‘已有研究显示’要警觉,这正是你突破的方向——别人用问卷,你就加课堂录像分析;别人做理论,你就做行动研究。”
全周期管理,规避结题风险
针对课题执行中的常见问题,肖老师分享了“三期管理法”:
准备期(1—2个月):组建跨学科团队,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制定“甘特图”可视化推进;
实施期(12—18个月):分学期落实教学实践,同步收集课堂实录、学生作业、问卷数据等过程性材料;
总结期(3~4个月):整理中期报告修改稿、教学案例集,提炼“微课资源包”等特色成果。
在结题报告撰写环节,他提供标准化模板,涵盖文献综述、研究问题、方法论、结论与反思等九大模块,并提醒:“研究报告要写够一万字,但绝非堆砌数据,而是用‘教学案例+数据对比’讲好故事。”
以信任赋能,用行动破局
肖老师以“真实>完美,有用>炫酷”的感悟激励教师。他指出,课题研究本质是“把每天的教学实践用学术语言记录下来”,鼓励教师“边做边吆喝”,在真实场景中积累成果。
活动第二环节为青年教师市级课题立项经验分享,青年教师代表赖子文、徐江伟两位教师结合自身实践,为同伴提供可借鉴的成长路径。
体育教师赖子文以初二体育课堂为例,通过持续观察学生参与度,将选题从“教学方法研究”聚焦为“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最终确定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对学习兴趣的提升研究”。他强调选题需“小切口、深挖掘”,结合学生反馈和文献调研锁定研究空白。
生物教师徐江伟针对“历生政”组合学生论证能力薄弱的问题,结合新高考政策,通过前测分析学情,确定“论证式教学策略”为突破口。他总结了标题设计的“三要素法”(问题+方法+对象),并提出“数据来自大考、研究融入日常”的对策,确保教学与研究并行。

该校副校长陈卫刚总结时强调:“学校将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科研探索,从经费、设备到专家指导提供全方位保障。”他寄语青年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深耕课堂,也要仰望星空参与科研,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专业成长。”
此次培训为青年教师搭建了科研实战平台,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数学组王老师感慨:“选题从‘拍脑袋’到‘有章法’,结题从‘焦虑恐慌’到‘心中有数’,这次培训让我找到了科研的破局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