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江于民!九江谱写城市生态修复新篇章
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的152公里岸线,曾见证过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激烈碰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更新项目范围从浔阳区琵琶亭沿滨江路到经开区新开河口岸线,总长约11.2公里,沿线分布有琵琶亭、长江大桥、浔阳楼、锁江楼、英租界旧址、抗洪广场等众多九江城市文化地标。近年来,九江市通过“查找三问题、做到四结合、实现五成效”的工作思路,系统性解决了临江不见江、功能单一等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不仅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标杆。

查找问题,诊断长江岸线“顽疾”
非法码头和岸线占用问题。九江长江岸线曾存在大量非法码头,这些码头未经审批擅自建设,占用了宝贵的岸线资源,破坏了自然生态。
临江不见江的问题。尽管城市紧邻长江,但由于工业开发、港口建设、城市扩张等原因,市民难以亲近长江,无法享受到长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福利。

功能单一的问题。城区岸线过度集中于港口和防洪功能主导的开发,忽视生态需求。传统的硬质化驳岸建设以满足防洪需求为主,导致岸线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注重结合,探索岸线修复新路径
防洪安全底线与水环境品质提升相结合。严格按照防洪标准加固整治长江岸坡,背水面20米范围内不新建永久性大中型构筑物,使长江干堤和已建护岸工程构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采用工程措施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岸坡的亲水、近水性,实现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推进沿江生态廊道和海绵城市建设。
整体改造与微空间改造相结合。通过滨江绿道整体贯通及路侧绿化提升、琵琶亭景区绿化景观提升,以及锁江楼、浔阳楼、莲花广场等微空间改造,科学处理公园与周边环境(江和城)的呼应,实现文脉相承、人文相亲,打开沿江视野,形成江城联动格局。

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潮流文化相结合。对沿江景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融入惠民城市书吧、数字化节目表演、节日欢庆市集、文化智能展览等业态,为滨江岸线带来更具活力、更人性化的氛围,实现文化与旅游、生态与旅游等业态有机融合,让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形成良性互动。比如:琵琶亭打造大型数字视听沉浸式演艺灯光秀,每天平均吸引近千市民、游客前来“夜游”体验。
项目建设与运营前置相结合。运营方提前参与前期改造方案设计,项目改造完成后,形成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水上观光等多业态综合体。开园半年来,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30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14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200%。
成效显著,展现最美岸线新形象
经济成效明显。长江岸线成为市民新的城市休闲地、游客打卡地。共接待市民、游客100万余人,并在夏秋季掀起了滨江夜经济热潮。丰富了城区文化旅游产品,拉动了城市旅游新消费。

社会成效明显。通过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市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企业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守护长江的良好氛围。
生态成效明显。内外兼治的理念构建了完整的滨江生态绿廊,对滨江区块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起到良性、高效循环的作用。堤内绿树成林、草坪成片,呈现出全民共享的生态盛宴。堤外对滩地进行治理,固岸覆绿,提升岸线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文化成效明显。实现庐山和长江的效益联动,尽显九江魅力和文化底蕴。各个景点联动盘活滨江文化带,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演绎及解读,再现了各大古诗篇名句中的经典场景,加深了外来游客对九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本地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治理成效明显。通过建立科学的治理体系,提升了环境监管和生态修复的能力。智慧化监测平台的应用,使环境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未来,九江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水生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