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施路径探索
梁瀛心 周英智 李晶晶 黄婧 黄继成 百色市田阳区头塘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是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其核心策略包括:以“主题统整”与“任务驱动”为双轴,围绕教材单元主题横向关联历史、科学、艺术等学科,构建知识网络;通过真实情境融合,借助项目式学习(PBL)与情境化教学,将语文能力嵌入跨学科探究;依托多模态资源整合,融合文本、音视频、实践工具等载体,形成支持深度学习的立体化资源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跨学科 实施路径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跨学科教学成为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路径。当前,如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根基,科学整合多学科资源、设计真实情境任务,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挑战。本研究旨在揭示跨学科教学在深化语言运用、拓展文化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多维价值,为构建“语用为本、融合为径”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主题统整与任务驱动
课程设计是跨学科教学落地的核心环节。小学语文跨学科课程设计需以“主题统整”和“任务驱动”为双轴,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知识关联网络。主题式融合强调以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锚点,横向关联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将古诗学习与历史背景、自然地理、艺术表达相结合,使学生在语言品析中同步理解文化的时空坐标与审美意蕴。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江南》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诗画江南”主题课程。理论层面,围绕“江南水乡”主题,整合语文(古诗赏析与创作)、科学(水域生态系统观察)、美术(水墨画技法)及地理(江南气候与地形)四学科内容。实践操作中,首先引导学生诵读《江南》,解析“莲叶何田田”的意象与韵律;随后开展科学实验,通过观察水生植物(如浮萍、荷花)的结构特征,理解诗中“鱼戏莲叶间”的生态场景;美术课上,学生根据诗意创作水墨画,用色彩与构图表现“江南可采莲”的意境;最后结合地理知识,对比南北水域差异,撰写短文《我眼中的江南》。这一设计将古诗学习从单一文本解读拓展为文化探究与艺术表达的综合实践,学生在语言积累、科学观察、艺术创作与地理分析的联动中,既深化了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又建立起跨学科思维框架。
二、真实情境融合
跨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需依托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促使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能力在真实情境中深度融合。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古今医者对话”情境化教学活动。理论层面,通过角色扮演、问题探究与跨学科实践,打通语文(寓言寓意分析)、科学(医学知识拓展)、道德与法治(医德讨论)三大学科。具体实施中,首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扁鹊与蔡桓公的性格特点及寓言警示意义;随后开展科学拓展环节,借助人体器官模型或动画视频,讲解“病在腠理”“病在骨髓”对应的现代医学原理(如细菌感染、免疫系统);道德与法治环节则组织辩论:“如果你是现代医生,如何劝说‘蔡桓公’式患者?”学生需结合医学伦理与沟通技巧撰写说服性文稿;最后,小组合作编排情景剧《穿越时空的诊疗》,将古文改编为现代医患对话剧本,并融入健康知识宣传海报设计。这一教学路径以语文文本为原点,通过情境创设与任务链设计,将语言训练、科学认知与价值观引导有机串联,学生在多维互动中既夯实了阅读理解能力,又建立起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三、多模态适配与主题联动
资源整合是跨学科教学得以持续开展的基础保障,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资源的孤立状态,通过系统化筛选、重组与优化,形成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立体化资源网络。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鲸》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探秘海洋巨兽”跨学科资源整合方案。理论层面,以说明文文本为基点,联动科学(海洋生物习性)、信息技术(3D建模)、美术(生态海报设计)等学科资源,构建“科普探究-技术呈现-艺术表达”的资源应用链。具体实施中,首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梳理鲸的体型、捕食、进化等科学信息;随后引入纪录片《蓝色星球》片段及科研机构公开的鲸类声呐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利用3D建模软件还原鲸的骨骼结构,并通过编程制作简易的“鲸鱼呼吸喷水”动画,将文本描述转化为动态可视化成果;美术学科则延伸至生态保护主题,指导学生,设计“守护鲸群”宣传海报,将说明文中的客观描述升华为环保倡议。这一资源整合路径以语文文本为原点,通过科学数据深化认知、技术工具促进实践、艺术创作触发情感,使学生在多学科资源的协同作用下,既掌握说明文的阅读策略,又形成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0]钱亚苏.跨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J].江西教育,2025, (15): 54-56.
[11]高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元素素材运用分析[J].读写算,2025, (11): 49-51.
[12]周金春,王常清.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如何“跨”[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5, (04):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