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里如何长出诗意?看江西“小木匠”的国家级绝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李思成报道:5月22日,晨雾未散,江西省景德镇乐平市洪岩镇的一处木作工坊已然苏醒,十余名匠人如雁阵错落,锯木声、凿石声、熬煮桐油的咕嘟声,在晨光中织就出一曲粗粝的营造交响乐。只见工匠中一位年长者,正用卡尺测量着每一根木料的长度,必须分毫不差,他便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乐平。
近日,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产生了30位提名候选人,陈乐平就是其中一位。当他获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亲手打造一个展示馆,免费让人参观,让更多人能感受这项技艺的魅力。说干就干的他,和团队成员一拍即合,这才有了开头这一幕。在忙碌之余,陈乐平接受了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的专访。
打定主意 建造一座非遗技艺展示馆
在“中国古戏台之乡”的乐平,有400多座古戏台,几乎遍布每一个村庄。这里的戏台构筑奇巧复杂、装饰精美绝伦。
2014年,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才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所以,在这里土生土长的陈乐平,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手艺人,跟这里400多座古戏台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只有节庆时,台前挤满了来观看的乡里。哪里需要返修,或是年久破损需要重建,才能见到他们这样手艺人的身影。“就是个养家糊口的手艺活”陈乐平说道。
“这几天真的很忙,尤其是提名候选人后,本地和外地的媒体都找过来,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这份手艺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今年获评国家级古戏台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后,陈乐平的手机就一直在响,自小学徒的他,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去跟别人述说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手艺。但眼下,他打定主意要干一件事,也是他的梦想。
这件事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建造一个非遗技艺展示馆。选址他初定就在自家的工坊,名字还没有想好。至于展馆的摆设,肯定离不开古戏台的几大构建。一个是主梁,与寻常人家的房梁不同的是,选料特别重要,质地要坚固,但又不能太硬,不便于后面的雕刻加工。此前,他为了找根满意的主梁原木,跑遍了全国木材产地,还去了很多国家,最后在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才寻得一根上等原木。其次是藻井和翘角,藻井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呈穹窿状,饰以花纹、雕刻、彩画。更为重要的是,42年的从业经历,不论是师傅教的,自己琢磨的,还是从他处习得的,每一种花纹,每一种雕刻,数以万计,都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都想再复刻出来,一一陈列。所以,他和他的团队正忙着搜集材料,绘制图样。
长在古戏台 雕梁画栋入梦结缘
谈起自己与古戏台的缘分,陈乐平不能忘记自己童年的一些过往。
1967年,他出生在江西乐平市浯口镇,古戏台陪伴着他的成长。“我小时候就经常去古戏台边打闹玩耍,那时古戏台上的雕花和篆刻,就深深吸引了我,大人有空也会跟我讲起这些雕刻讲述的故事和由来。”有时,他和小伙伴们玩累,就躺在戏台上休息,看着满眼的雕梁画栋,沉沉入睡。梦里,他常常梦见自己穿越到那些传说故事里去,和各种各样人物、山水相识相见。要是遇到有师傅来修缮戏台,那是他最高兴的时候,起梁立柱,绘制雕刻,他可以一看一整天。
1983年,年仅16岁的陈乐平初中毕业后便拜师当地有名的木匠项发根,开始学习木作雕工。出师后,陈乐平长期从事古建筑维修工作,慢慢对这一领域的木工、雕工、泥工、漆工、画工等各工种都有了解,成了古建筑营造方面的行家里手。
1995年,陈乐平参与建设了上海市宝山区罗宾殿镇古戏台,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打造古戏台。他将自己的所学付诸实践,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从那开始,他在浙江、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修建多座仿古戏台和修复多座仿古建筑。回到家乡,他又参与了鸬鹚乡韩家古戏台、洪岩镇项家庄村古戏台的修复工作,得到文博部门专家的肯定和赞誉。
小木匠到非遗技艺大师 魂得自己悟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师傅那里学艺,他并没有太远大的理想,恰好是他的兴趣热爱,又能养家糊口,对自己的认知就是一个小小的木匠。
第一次真正和古戏台结缘,是在1985年的上海。彼时,年仅十八岁的他跟随师傅参与一座古戏台的修复工程。“选料、开榫、雕刻,师傅全程没教过一句技术细节。”他坦言,面对复杂的斗拱结构和繁复的雕花纹样,自己一度手足无措。师傅告诉他:“学徒只是学基本功,手艺的魂得自己悟。”
整整三个月,他潜心钻研古戏台营造技艺,夜里蹲在工棚反复打磨构件误差。当最后一片藻井严丝合缝嵌入梁架时,这个曾被视作“不可能独立完成”的项目,竟成了他手艺蜕变的里程碑。如今再谈起那座戏台,他笑得释然:“当时觉得堪比登天的难关,不过是手艺人的入门课。”
去年,乐平市某村庄祠堂内的古戏台突发险情,支撑屋顶的主梁严重腐朽,村委会紧急联系了陈乐平。现场勘察时,陈乐平指出:“不仅要换大梁,相连的翘角(飞檐结构)两个月内必塌。”村书记当即便提出质疑并戏言:“若是祠堂半夜倒塌,我怕是你要用绳子偷偷拉倒它!”面对村书记的质疑,陈乐平撂下“狠话”:“若两月内不塌,我自掏腰包维修!”
58天后,一通电话印证了他的预言。“陈师傅,真倒了!就刚刚,我眼睁睁看着它塌的!”原来,腐朽大梁导致屋顶力学结构失衡,牵连翘角承重系统崩溃。这场精准的预判,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陈乐平三十余年练就的真功夫。
赣剧之乡:乐平古戏台的别样魅力
藻井和翘角是乐平古戏台的建筑特色,藻井不仅可以让戏台声音更饱满、浑厚,还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之意,故造型大部分为圆的,与方的台面相对,寓意戏台小天地。
翘角则是起着装饰的作用,使整个戏台显得轻盈飘逸,灵秀翔动,体现着制造者聪颖的智慧和独具的匠心。陈乐平告诉记者,乐平的古戏台分五种类型,宅院台的玲珑、庙宇台的庄重、会馆台的华彩、祠堂台的肃穆、万年台的磅礴,五大类型撑起“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美誉。
“浙江的三面戏台胜在观演互动,但结构简朴,七八根柱子支起舞台便了事,而四川的戏台只是几根木桩配两个翘角就是全部。”他话锋一转,“而我们乐平是赣剧之乡,古戏台在制作和雕工上更为精美。”以洪岩水上戏台为例,28个翘角如凤凰展翅,榫卯咬合误差不超过发丝粗细;即便是最常见的万年台,4至8层翘角叠加的“翼角飞扬”造型,也需匠人耗费数月雕琢。“别处戏台求实用,我们求的是木头里长出的诗意。”
老匠新枝:三代师徒接续奋斗传承非遗
“古戏台营造技艺流程主要包括选址、开工、制图、选料、施工等工序,是一项技艺水平高、技艺内容广的组合劳动。”陈乐平说。
2017年,陈乐平创建了“乐平市陈氏古建筑修复有限公司”,组建起古戏台营造的专业队伍。其中他师傅项发根是团队中最年长的,今年已有69岁的高龄。最小的是他的外甥,今年也有22岁。
当年,他们就参与建设了“世界最大的榫卯结构水上戏台”——洪岩水上古戏台。
“那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榫卯结构水上戏台”说起自己最骄傲的成就,陈乐平如数家珍。在他看来,洪岩水上戏台与一般戏台不同的是,洪岩水上戏台在结构布局上拥有前后双戏台,戏台前后屋顶共有28个3米多高翘起的飞檐。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前后戏台的两根主梁,犹如戏台之脊梁,高耸直立,均超过十五米。一根是陈乐平亲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精心挑选并订购而来。而另一根主梁原木,则是他三次到张家港木材交易市场,费尽周折才得以购得。
如今,像陈乐平一样,乐平的古建从业人员已超2万名,大家在全国各地进行古建修复、仿建工作。“这些工匠就是我们古戏台营造技艺传承的底气所在。”面对未来,陈乐平非常乐观,因为慕名而来的求艺者络绎不绝,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发来的邀请,更是源源不断。他明白,他这项技艺的吃香,跟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戏剧文化已经迎来一个新发展更是息息相关。他当然信心满满。
美美与共:戏剧和古戏台并驾齐驱
有台才有戏,有戏就有台。在乐平市,包括赣剧在内的戏剧文化和古戏台文化并驾齐驱,不仅是乐平独有的文化现象,同样是全国很多省市正在深挖的文化瑰宝。
在乐平,每逢重要节庆日,以星罗棋布的古戏台为依托,当地许多乡村都会邀请专业演员登台唱戏,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共同感受戏剧之美。这样的场景,同样也在北京、上海、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全国各地上演。赣剧《白蛇传·稻草》的陈俐、越剧《新龙门客栈》的陈丽君、黄梅戏《天仙配》的刘宇……这些不都是妥妥的“顶流”吗!
在全国文旅市场春潮萌动的当下,悠久灿烂的戏剧文化和古戏台文化,无疑是实现差异化竞争、争抢国内外游客资源的法宝。
两者之间美美与共,不仅是非遗瑰宝,更是历史的活化石、时代的播放器。作为戏剧文化的物质载体,分布在乐平城乡的一座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古戏台,集建筑、雕刻、美术和文学于一身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江西这座小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特质,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