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再深化 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该校作为江西省唯一冶金类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在中国南方区域内冶金行业具有独特地位和一定影响力。
近年来,该校坚持类型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做实做强特色学徒制等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服务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打造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以共同体联合体建设为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2023年下半年,江西省钢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新余锂电市域产教联合体相继成立。三个共同体联合体以宝武新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武新钢)、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江铜)、新余市高新开发区和江西理工大学等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高水平院校为牵头单位。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之一,以其突出的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承担了秘书处的工作职责,积极主动与共同体、联合体内的企业、院校联系,为共同体、联合体的实质化运行贡献了力量。
经过一年的建设,该校自身的内涵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校企共同制定了钢铁智能冶金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5个人才培养方案,集体开发了5门课程,联合出版了2本活页教材,共建了钢铁智能冶金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2个省级教学团队、海康威视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等3个产业学院,建立了协讯电子(新余)有限公司生产性实训中心等10个实训基地。
该校黄辉、丁宇宁、黄贤振等多个大师名师团队分别为江西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新余京为科技有限公司等成员企业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企业现实技术难题,校企合作申报专利达18项,包括发明专利1项。为共同体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工作超900人次,通过率100%,平均满意度超95%。其中,2024年5月至10月为宝武新钢开设的技师研修班,229名高级技师、技师参与其中,涉及生产工艺改进、设备优化、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的降本增效,创新创效成效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二、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以学徒制模式为样板
该校坚持类型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是较早开始探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校之一。早在2013年,学校即与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钢)开展校企合作,组建了现代学徒制“新钢班”。从最初黑色冶金技术一个专业扩展到材料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多个专业,该校连续为新钢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少学生已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经验积累,该校完善了学徒制管理制度,形成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组建了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完善了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多元评价体系。“钢铁冶炼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通过验收。
2021年,该校与江铜集团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江铜集团深度参与教学和实训指导。目前,该校已为江铜集团定向培养学生300余人,定向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受到江铜的广泛认可。同时,该校也为江铜200余名在职员工完成了学历提升教育。
三、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以紧缺技术人才培养为突破口
2023年11月,该校和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首个现场工程师班。20余名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来到生产一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他们脱下学生装,穿上工作服,身份由“学生”变成了现场实习“工程师”。实习期间,每位学生均配有指定师傅,量身定制月度培养计划。按计划要求,实操的学生每周要进行自我小结,以巩固所学知识,月底师傅要进行综合考评,作为实习期间的表现评价和评选优秀学生的依据。
校企合作新模式一确立,学校立刻开始寻找市场合作伙伴,积极推广。在一次访企拓岗行动中,该校了解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特种钣金工需求紧张。目前,国内院校培养的一般钣金加工专业学生,主要服务于汽车制造业,无法满足海康威视的用工工种需求。校方当即向企业提出建议,由学校负责定向培养。通过协商,很快,校企合作的“钣金订单班”就组建起来了。
按照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培方案,编制专用教学讲义,培养特种钣金工,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快速、务实的合作,让校企双方都尝到了甜头,坚定了信心。2024年8月,该校与海康威视的合作升级,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开启了全面合作的大门。
依据协议,校企双方将开展十个方面的合作,包括共同投资建设企业冠名的“校中厂”。为了拓宽视野,提升订单班学生对钣金行业的认知,海康威视组织学生赴上海参观了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见识钣金行业最先进的设备与工艺。企业对合作的积极热情投入,让学校更坚定了信心。
四、推进产学研融合,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
围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该校以教师大师工作室为引领,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用企业的真项目“练手”,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该校的第一个大师工作室——黄辉大师工作室,自2016年起与新余及周边区域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新路。2024年,工作室联合企业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挂牌机电生产性实训中心,为企业提供生产性的服务。
企业将原配件发到学校实训中心,由实训中心组织在校实训学生,按照生产流程,完成生产设备的组装调试,再将组装好的设备发往企业。2024年已为企业设计控制系统2套,组装CNC上料设备、超声波收缩焊接一体机等设备71套。从开始阶段企业派技术员驻校指导,到无企业技术人员指点通过企业质量监督员的验收,该校的生产性服务已得到企业的认可。
该实训中心依托黄辉大师工作室,立足新余、面向江西,先后与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家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按照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双赢”原则,实现管理模式企业化、实训工作情景化,学生实训实现了以真实的企业生产任务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实训课程标准,开发了实训教学项目,将知识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实训更加具有实践性。
多年来工作室联合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深度合作,完成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2项,开展电气柜设计与安装、自动穿管机调试与运行等生产性实训项目20余项,节约企业生产成本100余万元,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累计培养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2800余人,培养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60余项;培养“双师型”教师20名,完成省级科研教改课题12项,申报国家专利10项。
该校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突出冶金特色,全面深化职教改革,围绕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聚焦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装备制造业,积极融入新余锂电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江西省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创新校、政、企合作方式,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为有色金属、装备制造、钢铁等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